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电影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电影
广播
建场初期,场部与生产队通电话后,随后就通有线广播。从初期到现在,电话线与广播线合用。三十一团时期各连自办有线广播,户户收听。1969年广播器材增添更新,如广播机(GY2×275瓦)、GY通用前级增音机,收信机(7512型一丙)等。1979年8,9、10三个生产队电话线改为无线,收不到场部广播,还有水泥厂和煤矿,这些单位自办广播。
电视
1980年6月建成高52米的电视塔,覆盖半径8~10公里,能收转林口、佳木斯、桦南电视台,除8、9、10三个队外都能收看。1983年购置了录像器材,摄相机“松下”200N型(便携式)一件,录像机“索尼”4800PSC(便携式)一件,“索尼”V05630(台式)二件,开始了自办录相节目。
电影
孟家岗农场使用的电影机是美国产18毫米机器,黄鹏程担任放映工作。1953年两场合并后继续使用美国机器到1957年报废。1955年至1957年尹守忠负责放映工作,放映员2名。美国产机器报废后,开始使用国产“长江牌”54型16毫米放映机。1960年以前电影设备简陋,人员少条件艰苦,电影队长赵家鹏带领放映员克服困难,冬天在屋里(食堂或机械库)放映,天气暖和露天放映。下队的交通工具各队用牛、马车、雪爬犁、“乙特”接送。1960年有个阶段电影队饲养了一头黄牛,用来下队巡回放映。
1960年起电影放映条件有了改善,新建了能容纳700人的俱乐部,购进一台35毫米“甘光”103型提包机和发电机一台,放映员增加到5人。
1968年放映员增至8人(其中城市知识青年5人),16毫米放映机由一台增至二台。1973年将35毫米放映机组装成固定座机,在场俱乐部放映,提高了放映效果。
1980年新建的较现代化的俱乐部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400个座位。1981年安装了35毫米“松花江牌”5502型座机,新购两套“长江牌”16毫米机器,经过增添设备宽银幕遮幅式立体电影均能放映。到这时农场电影发展到35毫米机组2个(含水泥厂)16毫米机组4个。1982年全场放映1353场,观众726800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以后由于电视的发展,使电影放映场次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