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章 科技成果与推广

第一节 概况


建场初期,农场单一生产粮豆作物,科学技术低,粮豆单产低。1951年前后,粮豆亩产仅在100斤上下。
  1953年农业科技人员开始在选择绿肥品种和耕作上初步找到改造白浆土的部分有效途径。1954年~1959年的8年,全场粮豆亩产提高到140~190斤。
  六十年代中期,全场农业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了传统经验,进行对白浆土的综合改良。到1965年,粮豆亩产首次突破200斤大关。
  七十年代不断引进应用新技术,如化学灭草。生物防治,玉米,大豆精量点播,以田间机械标准化作业为中心的机务标准化,使农艺改革与农机改革相互结合,相互适应。全面推广“三靠”稳定三区轮作,维持土壤养分平衡。(靠增施有机肥、种绿肥、秸杆还田、不断培肥地力;靠采取少耕、营造防护林,减轻水土流失;靠以松土为核心的基本耕作,提高土壤
  活性)。做到了轮作、轮耕、车c施的三制配套,深松、耙茬、种植绿肥三环扣紧,使全场农业沿着“有机农业”的道路发展。1974~1980年,全场粮豆亩产保持在350斤上下。
  1977年曙光农场农业科学实验站、曙光农机实验站、植保站等被评为管局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和奖励。1978年全省科学大会上,曙光农场及15队(农业科学实验站)被评为科学实验先进单位,张良猷是出席大会的代表。1979年全场获得了总局三项科技成果奖,其中“白浆土地区耕作制度的研究”为一等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为二等奖;“大豆精量点播的应用技术”为三等奖。农场苗圃曾被评为总局的先进苗圃。1982年农场受到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的“发展农业靠科学,农、林、牧取得优异成绩”的综合奖。
  有组织有引导的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实践,推动了农场工交、文教卫生事业的科技进步。如水泥厂于1970年正式投产后,水泥质量、产量一直不够稳定。1982年自装的机械出窑装置投产后,使年产水泥突破3万吨;1980年在立窑鼓风机上改装消音器,使高达140分贝的噪音降低到90分贝、达到了国家标准所允许的噪音值要求。1983年生产的水泥产品正式启用“神力”牌商标,水泥标号稳定325号以上、425#达至到72%。年底经黑龙江省建材局、工商局、计量局联合检查后,颁发了“生产合格证”。
  农场科技的进步,使农场医疗卫生工作的科技有了发展。近几年试验成功的医疗项目有:
  (1)针麻甲状腺切除术;(2)腮腺手术;(3)股骨折钢板固定术;(4)中西结合治疗骨折;(5)腹膜外剖宫术;(6)阴式子宫切除术;(7)x光断层摄片;(8)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