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成果推广

第二节 科技成果推广


一、谷物联合收获机改装双刀片
  为了降低机收大豆的刈茬,减少收获损失。曙光农场是垦区最早学习苏联的“双刀片”先进经验的农场,于1954年在C~6型收获机改装成功双刀片,取得低刈大豆的较好效果,次年全场推广普及,一直沿用到现在,仍是全场牵引式收获机低刈大豆的主要方式。垦区其它场先后应用了这项改装措施。实践表明:虽然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也可应用双刀片,但低刈效果不及牵引式的好,因此目前在自走式收获机应用双刀片不甚普遍。
  二、改革耕作制度
  五十年代即开始探索轮作,改造白浆土的科学实验,六十年代继续,七十年代深入和完善。在白浆土上采取了轮作改土,施肥改土(压绿肥,秸杆还田),耕作改土,增厚耕作层,活化白浆层,提高土壤肥力。在麦、杂、豆轮作的前提下,实行以深松为基础,即麦茬浅翻深松,玉米茬耙茬深松,豆茬耙茬浅松的三年“一翻两耙”的少耕方法。在施肥上对三大作物普遍追肥,小麦、大豆因墒、因苗、因地力追肥。对施有机肥、秸杆还田和压绿肥的地种玉米,小麦、大豆能利用前茬肥。玉米地的施肥后效表现十分明显。
  改革耕作制度是使农业稳定高产的根本性措施。据1980年的总结和分析资料表明:全场比耕作制度改革前十年(即1973年以前),每亩增产134斤,成效显著,受到总局、省和农垦部的肯定和表彰而加以推广。
  三、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玉米是曙光农场的主要作物,播种面积最高年占粮豆面积的三分之一。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大敌,一般年份被害率在80%以上,平均百株含虫200头以上,发生重的年份则100%,百株含虫高达400~700头。据调查减产10~20%,全场由于螟虫的危害,每年损失粮食约1700~2500吨。
  1973年农场从广东、湖北两省引入蜂种,开始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试验,放蜂面积45亩,防治效果45.5%(经分析确认:外地蜂种适应性差,因此防治效果不甚明显)。
  1974年利用本场发现的当地蜂种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获得了显著效果。放蜂面积750亩,防治效果为72.6%。因此,1975年正式建立了农场植保站,建筑了繁殖蜂种的厂房和地窖,在全场推广,当年放蜂面积为30200亩,占玉米面积的67%。从1976年开始,全场所有玉米高梁及部分谷子地都普遍推广应用了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的先进措施。蜂站在繁蜂过程中还实现了机械化,创制了明暗接蜂法。1973年~1980年,全场累计放蜂面积25万亩,效果显著,获得总局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张良猷是曙光植保站的技术负责人,是该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成员,他曾荣获总局先进科技工作者的誉称,并出席过全省科学大会。
  四、玉米、大豆精量点播
  1964年农场购进少量石家庄生产的MBJT~6型精量播种机,此机为液压悬挂式,单台作业,每次播六行,作业班效较低,加之与传统的ZQ~4.2型牵引式中耕机组(三台编为一组)不能配套,因此在场内未能推广.而利用MBJT~6型的精播装置安装在牵引式播种机上,又由于它为滑刀式开沟器,对田间清理要求高,播种质量不易保证,加之其结构上不够完善,作业故障较多,因此,未能在全场推广应用。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玉米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增加,形成了麦、玉、豆的三三轮作的农艺措施,迫使农机不断改革以适应玉米、大豆精量点播的农艺要求。全场利用“水平园盘式”点播装置改装在全场保有量很大的牵引式48行(或24行)播种机上,以园盘开沟器代替了滑刀式开沟器,从1976年起,利用牵引式播种机组(三台编为一组)进行玉米精量点播成功,作业面积逐年增加。
  在利用“水平园盘式”玉米精播的基础上,把单排种口,换用大豆排种盘,即可用于大豆的精量点播作业。1977年试验,1978年生产示范,1979年全场大面积推广。实践证明:大豆精量点播由于植株分布均匀而提高了光能、热量以及水分、养分的利用率,从而使株高、荚位、成熟期都比条播更为整齐一致,便于机械收获减少损失。据1978、1979年两年田间调查:平均每平方米增加荚数53.3个,粒数137.5个,百粒重24.8克,降低了不孕荚率1.2%。两年平均增产9.8%(其中1978年增产13.6%,1979年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增产6%)。大豆精量点播比普通条播节省用种20~25%。
  在广为使用的国产48/24行牵引式播种机上利用“水平园盘式”进行精量点播大都作业,是一件改装老机型,使之一机多用,工省效宏,投资少见效快,挖掘现有设备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红兴隆管局自1979年以来大力推广曙光农场的成功经验。1983年底,总局把在全垦区推广大豆精量点播作为垦区1984年技术推广20个项目之首的增产技术措施。曙光农场修造厂为垦区推广应用这一措施完成了100套点播装置的生产任务。
             全场历年精量点播面积、比例情况表



  五、 免翻深松犁
  免翻深松犁推广应用,使得少耕制度得以实现。1975年春,在保有量很大的国产牵引五铧犁上改装成功免翻深松犁。它的突出特点是不翻转土层,不打乱耕层,但能破坏板结犁底层,疏松深层土壤,有利于保墒抗旱,提高土壤肥力,因此,是肥土层薄的地区和干旱地区整地的一种有效机具。深松度30~35公分,工效70~80亩/班。全场先后改装了28台。197.8年红兴隆管局农机处、生产处在全管局大力推广应用这一革新成果。其它管局的不少农场也先后到曙光农场参观学习。
  六、良种试验站育成大豆新品种
  1958年良种试验站农业技术员朱滨华同志,便着手大豆品种的选育。因当时全场主栽的品种“满仓金”成熟较晚,一遇早霜即不成熟,霉捂粒多,影响产品质量,限制了大豆栽培面积的扩大。1959年以“满仓金”为母,“长发”大豆为父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育出耐瘠、稳产、高产、质佳、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系。经1965~1967年的产量对比试验,较当时推广的“合交6号”品种增产6.3~11.8%,平均增产8%,成熟期提早3~5天,子粒大园、色黄、质量好、百粒重为21~24克,亩产240~300斤。1968年开始生产示范,由场定名为“戍边1号”。1969年在全场推广。逐步取代了“合交6号”,成为七十年代全场大豆的主栽品种,至今仍占一定的比重。
  其姊妹系“戍边2号”,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与“戍边1号”近似,因此,在几个生产队应用4年后,仍改用“戍边1号”。其后选育成“戍边3号”、“戍边4号”,由于丰产性或适应性较差,因此试种了几年后被淘汰。
  七、“龙兵31—2型”悬挂式喷灌机
  在场科委的主持下,1973年场农机科研组承担了悬挂式喷灌机的研制,当年完成第一台样机,取名“龙兵31~1型”,1974年投入试验,初获成果.1975年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定型为“龙兵31~2型”。
  性能测定:工作压力6~7公斤/平方厘米,流量90米/时,射程最大半径60~65米,有效半径55~60米。共生产十几台,推广到全场使用,并受到管局及外地同行的好评。1975年黑龙江省喷灌会议向农场索取了全套总结材料。
  1975年投入作业,田间试验,技术调查的主要情况如下:
          土壤含水量与养分测定(5月20日浇水8天后)



  由表可见,灌水比未灌水的速效养分增加。
            灌区与对照区产量因素变化比较表



             不同时期灌溉效果调查表



  由于国营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大,实践中感到此种悬挂式喷灌机组的工作效率不能满足要求,加之它以东方红—54/75拖拉机为动力,小麦喷灌适期正是大田播种和中耕除草时期,出现“机车争嘴”的矛盾。因此,不适于在大面积的农田推广应用。而应用于小块面积的蔬菜、苗圃则十分优越。
  参加“龙兵31—2型”悬挂式喷灌机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有:董永安、刘连、路椿年、李国玺等同志。
  八、苗间除草机
  1971年7队机务技术员黎力年与东方红—54—026车组,在C—11联结器上改装苗间除草机的基础上研制成“ZQ—4.2型”牵引式中耕苗间除草器。经过4年的使用、改进,1975年在全场普遍推广。修造厂承担了成批生产任务。由于工艺性能欠佳,加之认识问题未完全解决全场使用效果不理想。但是七队则一直沿用至今,效果很好,经济效益高(如1982年大豆斤成本为0.155元,是全场最低的)。这与七队应用“ZQ—4,2型”中耕苗间除草机取得了优质、高效、节省大量人力有直接关系。工作深度2~5公分,生产率675~825亩/班,操作人员4名。伤苗率2%,灭草率90%以上。从1976年起红兴隆管局推广了七队这一成果。
  九、化学颗粒肥料制作机
  六十年代末期,场内购进一批由迎春机械厂生产的“绞龙式”化学肥料制作机,它以东方红—54/75动力输出轮为动力,工效虽不算很高(每班生产8吨左右),但制作的颗粒肥料成品率高,含水分少,干燥快,质地坚固,有利于播种作业。可是它的工作部件绞龙、刀片、缸筒及筛片易磨损,消耗量大,尤其是绞龙只能使用1~2个班次就磨损报废。针对这个问题,农机科设计了一种改进型的颗粒肥机,并与修造厂共同研究制成,由铁模铸造,无需机诫加工,硬度很高,耐磨性能较好的两节式的绞龙,刀片由焊接改为白口铸铁。缸筒内增设了导向条,因此,使这些部件的耐磨性能大大提高,使绞龙的使用寿命延长4~6倍之多,缸筒的磨损更少,只要不破裂,一般只需更换导向条即可。全场推广应用此种颗粒肥制作机,直至七十年代后期逐渐为倾斜、园盘式粒肥机的推广而取代。
  改进型绞龙式粒肥机的主要研制设计者是杨国春、张乐山。
  十、细毛羊的改良
  自1956年起,农场连续三年由红色草原牧场和吉林省镇南种畜场引入苏联高加索种公羊进行改良杂交,效果显著。羊毛产量由1956年每头平均产毛3.27公斤上升到1959年的4.35公斤,母羊最高达到7.9公斤的产毛量,接近苏联高加索母羊的产毛量。羊毛质量细度有明显提高。1956年1052头公母羊中,64支的汉有9头,占0.9%,60支的38头,占3.6%,56~58支的257头,占24.4%,50支的346头,占32.9%,50支以下的402头,占38.2%。而1959年1362头公母羊中,64支的284头,占29.9%,60支的331头,占24.3%,56~58支的416头,占30.5%,50支229头,占16.9%,50支以下的仅102头,占7.4%。自1956年开始向外(桦川、密山、鹤岗等地区)推广成年母羊及育成母羊880头,育成公羊75头之多。
  十一、茎杆还田
  1978年七队首先改装革新出全场第一台单机牵引式茎杆还田机。利用东方红--54的动力输出带动,工作幅度为2.5米,锤片式滚筒,粉碎后抛撒还田。两年后在全场陆续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到1984年全场推广使用达到13台。
  1984年在自走式E512型上改装了三台(1、5、72.个队)。麦收同时将茎杆粉碎还田,减少了作业程序,还田质量不错,具有推广应用前途。农机科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在场内推广。
  曙光农场是黑龙江垦区改装应用单机牵引式茎杆还田机最早的农场,一些兄弟农场前来参观学习,如五九七农场,依兰收获机厂,曾借鉴参观曙光农场的机型,生产他们的定型推广产品。
  自走式E512型改装茎杆粉碎装置主要改装者是三队机务人员王文喜,邱岩陵。
             历年麦类作物茎杆还田面积情况



  十二、利用塑料大棚育针叶树苗
  为了寻求解决针叶树苗单位面积产苗量低、质量差、成本高、经营亏损的途径,在借鉴外地大棚育苗经验的基础上,自1980年至1983年连续四年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快速育苗取得成效。因此,红兴隆管局林业处在1984年第5期《北大荒农业》上,全面介绍了曙光农场的大棚育苗经验,并建议推广。
  十三、降低马力车间噪音试验
  1982年曙光农场修造厂承但了这一实验课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和改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引起了垦区同行业的关注,受到红兴隆管局、总局业务部门的好评。
  经佳木斯环境保护监测站来现场鉴定测试结果如下:
             负荷热磨时检测结果



              冷磨合时检测结果



             东方红—75在额定功率时
         安装不同的消音设施,降低噪音情况:



            国家对新建企业要求标准



  从上面各表对比可以看出,马力试验车间的噪音控制改装是成功的,达到了国家的要求标准。
  本课题设计者是工程师王乐梅。由马力试验车间承担施工安装,修造厂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