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回忆录 一段难忘的养羊史
第二节 回忆录 一段难忘的养羊史
一段难忘的养羊史
张羡一
1956年4月,我调到曙光农场畜牧队养羊。当时的情况是:羊舍环境卫生不良,羊舍内外周围,全是一冬积存的粪尿褥草,潮湿泥泞。每圈外门旁都有一堆死亡羊羔,每堆约二三十只,令人惨痛。各舍周围的木栏也东倒西歪,绵羊自由出入,互相混群。饲料单一,仅有麦麸,没有野干草,确四个豆秸垛底子,羊群在上面自由采食,粪尿掺合,极不卫生。
当时有公及公骟羊一群,带羔母羊八群,育成母羊三群.共约1,200多只。全是蒙古母羊与细毛、半细毛公羊杂交,代数不清的混血杂种。八群带羔母羊年龄都在5—10岁,参差不齐,全部疥癣,羊毛基本脱光,内寄生虫也很严重。400多只羔羊,全部得了白肌病,继续在死亡。当时听人说:合江地区不能养羊。我带着问题,先到羊舍后面小岗上观察放牧环境,向南一望,由东向西弯弯曲曲的八虎力河两岸全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可划区轮牧,又可不受限制的打野干草。如能很好地利用这片自然草原,完全可以把羊群发展扩大,建成养母羊5,000只以上的大羊场。
两天后,我和畜牧队党支书周长喜一起去场部向场党委、场长汇报,并提出了开展工作的初步计划。得到了场党委书记于士祥同志的支持。场长宋俊才同志还说:因为经营不利,原计划把羊调往齐齐哈尔地区去,现在不调了,就按你的计划开展工作,继续发展下去。
紧接着我们先把羔羊尸体深埋处理,然后彻底清扫畜牧队周围环境,羊圈内外清扫后用石灰消毒。饮水槽刷洗一新,饮水场用沙子垫平,保持清洁干燥,并补修圈栏,严防各圈漏群。
放牧时,按群划片,带羔母羊留在近处,公骟羊则到较远的地号。我负责护理病羊,给卧病不起的病羊补料饮水,几天后就能起立,然后让出圈啃青,进行日光浴,病羊逐渐好转,分别归群,整个羊群开始活跃起来。
在共同劳动过程中,我向大伙介绍了伪满时期,合江地区林口县有林口绵羊场,桦川县有千振(湖南营)绵羊场,饲养繁殖母羊都在2,000只以上。每年产羔成活率是90%。说明合江地区并不是不可养羊,而是我们没有养好。还有人说:养羊的人断后代。业余时间,我还给大家讲绵羊布氏杆菌病的检疫、防疫办法,在防疫季节,又动员人人预防注射。消除“断后”的顾虑。这一切都得到支书周长喜的支持,他自己也成了熟练牧羊人。
越跟工人接触,越感到工人牧羊知识的贫乏,也越强烈地感到自己的责任,应该把知识传授给工人。只有让多数人掌握了知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于是,我先讲了什么叫白肌病,自肌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告诉大家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对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营养,让胎儿发育正常,分娩后就绝对不会发生白肌病。
随着气温转暖,我们又着手治疗疥癣和寄生虫.我带领工人们修建了药物浴池,并详细交代药物配方,然后做药浴的示范。工人同志们在尽心尽职,工作中一丝不苟,不到半个月,羊群疥癣完全消除,长出了细密的绒毛。
在投药灭内寄生虫病时,我更严格地要求工人给羊断食,进药,到指定地号分群放牧,并要求彻底清除粪便。十天后又二次投药,效果显著,病弱的羊群,眼看着一天天长膘了。
在治愈疾病后,又着手搞鉴定、整群.把所有的母羊,都按照体型、性能作了鉴别,给以评价,决定等级,确定选种选配,按等分群。把体质坚实,性能良好,体型结构匀称,年龄在六岁以内的编成核心羊群,其它的分为一、二、三级等,按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饲养方法,达到较好地发挥其生产性能。少数年老的决定淘汰。
以后,随着每一个冬季的工作特点,我都先传授有关知识。如选种、选配、人工授精、妊娠期管理,断尾.去劣等等。并在夏季组织人员抢收牧草,让大家牢牢记住“夏天的草,冬天的宝”这个谚语.一年后,牧羊场的形势根本好转了.
经一年循环生产,曙光农场牧羊场全面改观。当年毛质鉴定时。羊毛的自然长度普遍为7—9公分。60—64支纱的细毛羊790只,占62%;50~58支纱的半细毛羊480只,占38%;一小、分50支纱以下的粗毛羊和不妊的老母羊全部淘汰。毛的密度、匀度、弯曲、油汗都属正常优质的标准毛型.当年参加剪毛的总头数为l270只,共收羊毛4300多公斤。总平均每只羊产毛约3.4公斤。仅羊毛一项净收入为l8000多元。当羊毛运到桦川县土产公司出售时,商店惊奇地问曙光农场又进了多少优质种羊,能收这么多优质羊毛。
1959年,羔羊离乳成活率达到了90%,繁殖母羊已达到1200只,平均每只产毛4公斤以上,仅羊毛一项的收入达到25000多元。
在这期间,按羊群级别,成活率最高的是王天元同志放牧的核心群母羊。王天元同志没有一点文化,连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但他热爱养羊工作,尊重科学技术,严格执行技术措施,完全了解绵羊的习性。他放的120只母羊,产羔l46只,产双羔的有26只,羔羊无一死亡成活率为百分之百。以后王天元同志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到现在还牢牢记着他的音容笑貌。
我深深地感觉到,一个热爱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只要得到党的支持。紧紧跟工人同志团结,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
(按:张羡一同志在曙光农场工作的时间里,对改变养羊业的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离开曙光后。任原东总畜牧处技师,是一位养羊专家。离休后七十五岁高龄时,耳朵聋了,眼睛还保持一定视力,在年老体弱的情况下写了这篇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