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回忆录 从解放二团到孟家岗农场

第二节 回忆录 从解放二团到孟家岗农场


 从解放二团到孟家岗农场
                张 宝 生
  一、在解放二团
  1948年冬我在沈阳铁西区皇姑屯国民党辽东师管区司令部收发室当收发。师管区在沈阳解放之际投诚于共产党。于是我随着沈阳的解放而解放了。
  沈阳解放前我就得了伤寒病,解放时我仍住在师管区院内宿舍养病,正处在恢复痊愈期间。一天司令部宣布了花名册所有的名单,并且交代都要听从八路军的指挥,接着随即出发。有的人见我说:“你有病,留在沈阳住医院要好些”。我坚定地说:“不!一起走”。八路军见我确实有病,安排我坐在马车上。中途在昌黎老乡家里住了一晚,到了辽宁西安市(现吉林省辽源市)解放二团。尉级的分在七连,校级另编一个连。我在七连渐渐的恢复了健康。整天参加学习,进行思想改造。学习《社会发展史》,《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学说,使我懂得了不少新的知识。我出身于贫苦家庭,启发了阶级觉悟。我由七连调到三连,担任区队的学习委员。又学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通过学习大家对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看得一清二楚,决定性的胜利在共产党一边,胜利在望。使大家丢掉幻想,放下思想包袱.这就为开荒建场打好了政治思想基础.
  二、建房安身
  我们于1949年9月18日从驻地乘火车出发,23日下午到达原松江省桦南县孟家岗进行勘点建场。l950年解放二团改为解放三团,一中队驻在黑背,二中队驻在火烧沟,三中队驻在公兴屯,团部驻在孟家岗,这是中心点,便于指挥.那时候我在三中队三区队八班当班长。
  我们中队准备停当后,予9月26日正式动工兴建房屋。领导交给我们班的任务是供应编墙的拉哈辫子,工作是很艰巨的。没有见过什么叫拉哈辫子。加之天气寒冷,南方人从思想上就有所畏惧。但我们却都愉快的接受了这项任务。不仅我们班如此.全团所有建场的人员都是如此。大家认为这是党和领导考验每个人的时候,以建场任务作为试金石。动工后,每天我为大家上班作好准备工作,就光着脚先下水和泥,等我和好一池泥以后,大家上班才能扭拉哈辫子。等他们一池子泥快要用完的时候,第二池子泥我又和好了。天天如此跟泥水打交道,回忆起来不少于三十六天。我的手脚冻裂了,小腿的毛眼有时还出血,特别是两手十指,到晚间如同火烧一般的痛,不能入睡。有人告诉我涂凡士林油好,从此每晚我都到中队部涂凡士林油,这样才能安静的睡一觉,第二天还可以保持大半天.肤肉切痛的困难,我就这样克服了。
  有一天,下午上班不久,突然大风卷着雪花,如龙卷风一般.气温猛降,大家跑到草堆里避风雪,约一小时后.风停雪止了,这时,中队副张业清同志号召大家继续工作。我首先响应并同他一起带头下水和泥,大家看了都立即出来工作,并坚持到天黑才下班,那时建造房屋的各个工种.如木工、拉哈工等,除了请几名当地老乡指点一天半天外,都是由我们承担的.万事开头难,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层层拉哈辫从平地渐渐升起,房子一栋栋盖起来了.没有水井自已打.火坑、烟囱、锅台自己砌。出了困难自己解决。记得打水井时,中途井的一角打到泉眼上,水往上涌,井木下不住了。熊雨停同志出了大气力,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打井任务。
  住宿条件具备了,中队人员全部搬进新居。为了安全越冬.中队分为三路安排:一为后勤工作;二为上山砍伐烧柴供食堂及取暖用;三为自编炕席。就这样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的安全越冬了。
  为了欢庆亲手所得的劳动果实,队部号召在年节期间要自编自演文娱节目。记得由胡崇贤同志编写了《张宝生立大功》的剧本,由徐仰庶等同志扮演剧中角色。从我个人所做的点滴工作来说,对党和人民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党给我很大的荣誉,不仅对我是鼓励和鞭策,对大家也是一个启迪。
  三、垦荒生产
  1950年春,团部召开了庆功大会。在会上功臣们及全体人员欢声雷动,响应团党委“春开、春播,当年受益”的号召,争取超额完成任务。
  为了有利于垦荒,重新组织了力量,除将解放二团第二批人员即郑家屯解放团,瓦房店解放团来的人员陆续充实到各中队增强垦荒力量外,我们三中队三区队也调到火烧沟二中队参加垦荒。二中队的垦荒任务是由三个区队担任的。一区队的垦荒范围在朝阳屯,五间房一带;二区队在朱家围子及八虎力公路旁;三区队主要在前后吉元屯一带。由于当时的荒原情况不一,所以垦荒的方式也不同。撂荒是老乡的弃耕地,易开,但长满了黄蒿及杂草,地块零散,故以人工用镐、锹、镐锹配合,人拉犁杖等方式开荒。生荒,是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大片是灌木丛林和山坡、草地等,难开,故以马拉犁杖开荒(人们叫洋犁片)。同时配备强劳力及足够的人员,拿着山斧、大镐在前头砍丛林、伐灌木.挖树根、集枝桠,为马犁杖开荒扫除一切障碍。通过人畜,一锹、一镐、一犁的把沉睡的大地披上了新装.使那些零散的撂荒得到了苏醒。
  春开春播获得了好收成。用人、畜开荒,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终究要以机械化的垦荒,耕种方式来代替。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向机械化进军”。时间不过一年之久.拖拉机及各式农机具,源源不断的进了农场。
  四,新旧对比
  我出生于l916年,湖南省沅江县人。1949年9月18日参加革命工作,l979年入党,l980年退休。从解放二团、解放三团到孟家岗农场、曙光农场,整整工作了三十一个年头。
  我的一生经历了新,旧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苦和甜。
  我父亲在世时,是八口之家。他勤劳如牛似马,在生活上却是糠菜半年粮,吃不饱肚,穿不蔽体,债务一年多于一年,如牛负重一辈子也还不清。查其原因:种的田是地主的,稻谷上场,地主上门要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首先要偿还债务,还不起本,就还利,七还八还到头来仓无粮,炊无米。整个一冬春去芦苇山当樵夫砍柴火,起早贪黑糊了几张嘴,年复一年,年年如此。碰上天灾人祸更不得了。真是叫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在新社会,我到1959年就是八口之家了。同我父亲在旧社会的情况相比,就有天地之差。我生活靠工资,无债一身轻。吃的是供应粮。住的是公房。旧社会穷人子女上学,有钱人看了便骂;穷鬼上什么学。我六个子女,个个念书,高中毕业四个。这样的事情,我父亲一辈子想也不敢想,除非是一枕黄粱。  
  因此在生活上我向低标准看齐,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起来就总觉得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文革”中因为我在旧军队干过,造反派的头头硬要把我打成“军统特务”,使我精神和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我相信群众相信党,打倒“四人帮”后,我第二次得到了解放。加倍的工作,报答党和人民。党给予了我荣誉,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