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回忆录 火烧沟里琅琅声

第二节 回忆录 火烧沟里琅琅声


火烧沟里琅琅声
                 刘芳渭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九日,我们从驻在湖南郴县的解放军第十二步兵预校转业来到曙光农场的第五生产队(现在的第二生产队)。
  五队是一九四九年九月建立的。原是东北军区政治部管辖的解放三团的二中队。一九五二年五月解放三团改制为国营孟家岗农场。一九五三年孟家岗农场与桦南农场合并成立曙光农场。解放三团二中队随之改编为曙光农场第五生产队。五队驻地叫“火烧沟”,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者开拓团进驻这里放火烧荒。因而得名。
                 接受任务
  五队的老职工大都是解放团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结婚晚。他们结婚大都在建场初期。从建场到一九五八年,他们的儿女正是到学龄了,大的八、九岁了。其时队里还没建立学校,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天天嬉戏,玩土块,分成两伙,佯装打仗,你追我赶,打得认真,有的还打得头破血流,惹得大人生气。我还记得有位老职工的儿子上树掏鸟窝差点掉下来造成生命危险,家长气得追着打他,淘气的孩子又爬到了树上,弄得家长哭笑不得。
  一九五八年秋,有一天生产队长钟永祥同志把我叫到办公室,我的心蹦蹦直跳,那时形成了一种心里规律,认为队里领导找转业军人,十之八九是调动方面的事.等我心跳稍平静的时候,队长说:“芳渭同志交给你一项新的任务”。原来是要我建立队里的小学校.他把建立学校的重要性说了一遍:头几年就该建立了,由于条件限制没建起来,再不建立学校把这帮孩子管起来就变成野孩子了,现在有条件了,转业军官中有文化教员。队里领导决定要我来负责。
  当时,我很发愣,答应吧,说真格的那时扎根北大荒的思想还没树立,觊觎南调,接受学校的任务就被缠住调不动了。不答应吧又说不出什么理由来,当仁不让,我没有别的可说。只是有一点:一口湖南话怕孩子们听不懂影响学习。队长说:“你在部队教过学有基础,听你现在说的普通话还可以”。就这样接受了任务。
               建校开课
  队长说的现在建校有条件了。主要是指有教员。我们从十二步兵预校转业来的人中文化教员就有二十来人、任凭选择。可是其它条件不知何处?如教室、桌椅、黑板、课本等等。找领导解决,领导的答复是:“在队的范围内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了领导上的吩嘱。我就动手干起来。
  首先解决教室问题。队工会的一间活动室约二十多平方米。腾出来作教室。收拾房子作学校,大一点的孩子知道后很高兴跑来帮忙,成了我的帮手。把不用的东西挪出去,把土壁掉了泥的地方抹好,到晒场搬了几块不用的垫木搭了讲台,找来木料自己动手订好桌椅,宽一点的木板当课桌,窄一点的当板凳,黑板是从队里出板报用的三块黑板拿来一块,不几天工夫就把教室收拾整理好了。
  课本就不好解决了,由于没有预订。我跑到桦南县城新华书店只买到了几套。二十来个学生还缺不少,咋办,有的自己去借,有的去外地买,最后还剩下几个人没解决就两个人一套书。一切就绪,只待开课了。
  开课这一天,我穿着黄军装,孩子们也穿着新的花的衣裳,背着书包欢欢喜喜走进教室。我还记得开头说的几句话;“小同学们,从今以后你们是学生了,要好好学习,不能再去玩土疙瘩打仗,撵拖拉机赛跑,上树掏鸟窝”。就这样开始了上课。他(她)们读语文,可嗓子的劲喊,从此,火烧沟里传来了琅琅声。头一段时间,这些野惯了的孩子不易扳过来,上课不用心听,你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小动怍,课间休息有的就跑回家去了,连哄带教育,逐渐走上了正规。
  过了不久,队里领导通知我,调我去场部文教卫生科工作。从职工家属中找了一个接替我的老师。她是高中毕业生,四川人。我虽然在学校的时间不到一个学期,但对创建学校的经历难忘于怀。
                 住宿述怀
  一九八四年冬,我去二队(原五队)帮助兴办家庭农场,晚上住在二队的办公楼里,天冷当了几宿“团长”。二队学校的杨星字老师要我到他家去住。老杨也是一九五八年从广东四十一军转业的军官,我们都是湖南人,家离得不远。
  冬天,夜长昼短。我住在老杨家里,屋里温暖如春,晚间我与老杨漫谈,谈起了二队学校的今昔。现在一排排、一栋栋的红砖校舍,宽敞明亮的教室、礼堂、仪器室,实验室,安装了暖气设备和自来水,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好一个幽静而舒适安逸的校园。从初小到中学全校师生员工四百余人,与建校时情况真是天渊之差.
  我感慨万端地问老杨: “你知道二队学校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吗”?“不知道”。他说。
  我不无自豪地向他介绍起来。听完,他哈哈笑着说:。二队学校创始人是你”。
  “不敢当创始人”。我说。“没任命的第一任校长,教导主任、教师可是我,集教职工于一身”。
  “当时的校舍在什么地方”?他问。
  “原校舍已经拆除了,在原来的地方盖了砖瓦化家属房,正是你们住的这一溜”。我告诉他。
  他说:“现在整个二队找不出建场时草顶拉哈辫的房子了”。我说:“在全场也难找,我们搞场史要拍照收集资料”。
  从过去谈到现在二队学校出息了不少人才。考上全国重点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工作的就有好几个,其中就有老杨的大儿子。我对老杨说:“二队校园的桃李进北京了。真是桃李满天下”。
  我说:“桃李盈门这句给教师写对联的横批多么适用于你家啊”!乐得老杨与他妻子老汤笑咪咪的。
  人们说;“北大荒变了样。”二队学校的变化就是一张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