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人物传略

第八编 人物

一、人物传略

一、人物传略



                向俊选
  向俊选同志出生于1919年8月6日,湖北省武汉市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向俊选在新四军转战豫、鄂、皖一带,同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向俊选在中原军区工作。于1947年10月被派往东北辽南军区,参加了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
  1948年秋,东北全境解放.东北军区政治部组成了解放团,对俘虏和投诚的大批国民党官兵进行改造、安置就业。1948年11月,向俊选被派往解放二团任副团长。1949年9月17日,他率领部队从辽宁西安县(今吉林省辽源市)出发,开赴黑龙江省孟家岗建设农场。这时解放二团分为两个解放团,孟家岗为解放三团。向俊选担任解放三团的团长兼政委。向俊选同志带领干部、战士、学员、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吃窝窝头、住马架,人力开荒、在荒原开垦良田,建立农场.经过艰苦奋斗,第二年就初具规模,为以后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三团予1952年3月改制为国营孟家岗农场时,向俊选被派往当时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九三农场任场长。随后调任铁道兵牡丹江农垦局任副局长。
  1958年10月12日含冤逝世。
  向俊选同志是位早年投身于国营农场建设的老垦荒战士,对建设国营农场做出了贡献。据解放三团的老同志回忆,向俊选同志为人耿直平易近人,襟怀坦白,原则性强,办事有主见,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向俊选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至今还被曙光农场的人们所传闻,所怀念。
                井田
  井田,原名井怀昌,曾用名井惠民,字建西。1919年9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937年在东平县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参加东平县四区成立的抗日动员委员会,做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来到东北,继续从事抗日工作。
  1945年东北光复后,他同赵子学公开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协助进驻合江地区的苏军工作,同国民党在政治上进行斗争。7月间这一组织改为“东北人民民主大同盟”,由罗庆本任委员长,赵子学、井田任副委员长。11月省委将从延安来的干部派进了大同盟组织内,进行了改组和整顿。由赵子学任主任,高大钧、井田任副主任。人民政权建立之后,大同盟接受省委指示宣布解散,其主要骨干被分配到人民政府和军队中工作。井田被任命为鹤立县县长。在县委领导下,积极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剿匪、除奸、反霸斗争和土改运动,为巩固人民政权,支援解放战争而努力工作。
  1948年省委派井田到农垦建设事业工作。1948年8月成立桦南农场(曙光农场前身),井田任场长。他同广大拓荒者一道,吹响了向荒原沃野进军的号角。建场初期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他带领干部职工边生产边建设,亲自参加踏查荒原,资源勘测,场区规划。在机械设备不全,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同垦荒者们仅用三年时间开垦了6.5万余亩荒原变良田,一个机械化谷物农场在他的领导下初具规模。
  1955年3月,井田又肩负新的开垦史命到克山农场任场长。1959年6月14日凌晨,因患脑溢血于克山农场突然逝世。卒年仅四十岁。
  他的一生虽然仅有四十个春秋,但他为革命事业,为农垦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斐然业绩,他那种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农场的广大干部职工为“四化”勇于献身。
                刘岑
  刘岑同志是我省最早创办国营机械农场的老农垦战士,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因患癌症,于1983年2月12日在哈尔滨逝世。终年六十岁。
  刘岑同志祖籍四川省巴县,1923年出生于北京市,童年随父母到哈尔滨、“九一八”战争爆发时,随家人流亡到北平。他1940年毕业于华北农业专科学校,先就职予北平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粮食作物系任技术员,1941—1943年就读于北平大学农学院。1944年5月又在华北合作事业总会增产局北平采种圃任技佐、技士。他在青年时代就接受了我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和教育,追求真理,投身革命。1944年5月,他参加了党所领导的抗日救国活动。同年8月,他经北平地下党组织介绍,毅然离开大城市,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从敌占区来到东北解放区,参加开辟东北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他在土改斗争中立场坚定,为保卫红色政权,清剿谢文东匪徒,出生入死,英勇作战,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曾任吉黑军区司令部和松江省人民政府秘书、民运工作团团长、建设厅农林科科长等职。
  1947年6月,松江省人民政府根据东北财经会议精神创建松江省第一农场(即宁安农场)。当时,年仅24岁的省政府农林科长刘岑同志被任命为副场长,场长。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艰辛的农垦生涯。1950年他又调任新建的桦南机械农场(曙光农场前身)任副场长。参加了桦南农场的艰苦创业,为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3年该场与孟家岗农场合并为曙光农场时任副场长。1954年曙光农场小麦获得高产,同年冬省委农村工作部推广曙光农场生产队搞经济核算的经验,这些与他的努力分不开的。同年刘岑同志奉调参加建设友谊农场、先后任分场副场长,总场副场长和总农业技师。1960年起,先后任合江农垦局农业处长,东北农垦总局生产处副处长,省农场总局科技处副处长,省农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刘岑同志是一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他参加并领导了黑龙江农垦事业的创建工作,不辞辛苦地与基层干部和工人一起踏查荒原,开荒生产。不论在农场担任领导职务,还是在领导机关工作,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而指导全面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农垦事业。
                 申益程
  申益程同志出生于1908年12月,系河北省东明县杨庄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申益程同志1948年11月在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二团任大队长。1949年9月解放二团从辽宁西安县(今吉林辽源市)出发,开赴黑龙江省孟家岗创建农场。根据上级指示将解放二团分为两个团,申益程同志被任命为解放三团经理科科长。1952年解放三团改建为国营孟家岗机械农场,申益程任孟家岗农场场长。1953年孟家岗农场与桦南农场合并成立曙光农场后,申益程同志调离曙光农场任鹤岗市民政局局长。后由于身体情况离职休养。1977年8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玉泉镇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申益程同志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又是较早投身农垦事业的老垦荒战士。在创建孟家岗农场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贡献,是曙光农场的奠基人之一。
                  王恩民
  王恩明系河南省洛阳市人,1930年3月5日出生于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时由于他勤学苦练,工作积极,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并多次受到通令嘉奖。1958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同10万官兵转业“北大荒”来到曙光农场。从1958年来到农场后,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担任过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任31团副参谋长。  ’
  王恩明同志一贯安心农垦事业,兢兢业业、勤勤垦垦、埋头苦干、以身作则、艰苦朴素、保持了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以场(队)为家,他在那个队工作,那个队就取得好的生产经营成果,因而曾被评为县、省模范复转军人;场、局的先进工作者。被人们称为“模范队长”。
  1970年9月30日,王恩民同志在任31团副参谋长期间,因多年的忘我工作,劳累成疾,突然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在曙光农场场部逝世。年仅四十岁。
  王恩民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战斗生活过的曙光农场的人们深沉地怀念着他。他那种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一心为场的精神,将激励着人们为农垦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白全
  白全同志出生于1926年8月5日,系黑龙江省拉林县人。初中文化。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白全同志在人民解放军曾任战士,正副班长,正副排长、正副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多次战斗,不怕牺牲,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考验。全国解放后积极参加国防建设。1969年白全同志从339部队奉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一团(曙光农场)任参谋长,后提升任副团长。在三十一团期间,保持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安心工作,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受到职工群众的称赞。
  1976年8月11日,白全同志因患心肌梗塞病逝世,享年五十岁。
                 贺长发
  贺长发系四川省平昌县四马乡人。生于1921年5月30日。卒于1983年6月23日,享年62岁。
  贺长发同志出身于贫农家庭,8岁丧母,曾跟着哥哥要过饭,13岁给地主放牛。1940年19岁时被抓去当壮丁参加国民党军队,1948年在沈阳解放,同年到解放团。在解放团通过教育提高了觉悟,深深懂得共产党是救命恩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在建设农场的艰苦时期,出大力流大汗,人力拉犁开荒创全中队最高记录。1951年秋收割大豆被称为“飞刀手”。他身材魁梧、高大,人们称他“贺大个子”。人工种豆子较高的日效是3.8亩,而他创最高日效是4.5亩。1952年夏锄中日工效达8.9亩,荣获“特等飞锄手”的称号。从1949年到1952年,荣立大功3次,小功6次,被树为“劳动旗帜”, “模范学员”,“模范场员”。
  贺长发担任过农业技术员,副队长等职。始终保持参加劳动,以身作则,认真负责的作风。对8、9、10三个队的创建做出了贡献。在身患重病中还坚持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981年3月退休后还关心生产队的建设,直到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