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一
一
曙光农场是黑龙江垦区建场较早的国营农场之一。位于农垦红兴隆分局西部,桦南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30°17′至130°39′,北纬46°13′至46°23′。处于松花江下游完达山余脉延续地带,海拔高度108~240米,整个场域北高南低,呈鱼脊状。
场区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8公里(不包括八、九、十队)。场区土地总面积1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万公顷。流经场区的河流有八虎力河、松木河、倭肯河,同属松花江水系。八虎力河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1 260平方公里,是农场的重要灌溉水源。
农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2.7℃,有效积温2 400~2 500℃,全年平均降水535.1毫米,无霜期125~135天,平均日照时数2 313.7小时。春季风大,气候干燥,土壤失墒迅速,“十年九春旱”。夏秋季雨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常发生秋涝。冬季多西北风,严寒雪大,常因大雪阻塞交通。
农场主要物产是农业、工业和畜牧业产品。农业主要产品为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亚麻、向日葵、甜菜、红小豆、白瓜子、西瓜、香瓜等。工业主要产品有水泥、原煤、粮油、砖瓦、饮料等。畜牧业以饲养猪、牛为主,其次是羊、鸡、鱼等,其中生猪养殖业是农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占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此外,农场还有可供利用的动植物,地下产白粘土可做陶制品。
场部位于桦南县域西北方向 9公里处的半截河子,是农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占地面积2.96平方公里(按土地局航测数据含桦南县永昌住宅区),辖15个生产队,1个种畜场,1个林场和部分工商运建服企业。2000年全场有人口12 541人,其中男6 210人、女6 331人。场内人口汉族占 97.71%,与朝鲜、满、蒙古、回、壮、土家、达斡尔、畲等9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农场交通十分方便,国铁牡(牡丹江)佳(佳木斯)线和高等级公路鹤(鹤岗)大(大连)线经过场区,农场到佳木斯市、七台河市的交通更加快捷,从桦南县到依兰县和桦南县明义乡等线路也经过场区,场部到各队之间都有公路相通。便捷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发展。
1948年 8月,合江省政府在桦南县大洼屯地区建立桦南农场,即曙光农场的前身。1949年5月 17日,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称松江省,农场归属松江省政府,定名为国营桦南机械农场。1949年9月17日,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三团在桦南县孟家岗建立解放三团农场;1952年3月,该农场交松江省管理,定名为国营孟家岗机械农场。1953年元旦,国营桦南机械农场与国营孟家岗机械农场合并,命名为曙光农场。1966年 6月18日,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曙光农场并入兵团建制,更名为三师三十一团。1976年2月5日,撤销兵团建制,成立省国营农场总局,恢复曙光农场体制,归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97年1月1日,省国营农场总局改为省农垦总局,管理局改为分局,农场亦改为隶属红兴隆分局领导。
1948~1953年,桦南农场、解放三团农场干部群众分别组成了首批垦荒队伍,开始开垦这片神奇的土地。1958年初,吸收周边地方村屯部分人员到农场参加生产劳动。1958年 4月19日,10万官兵转业“北大荒”,曙光农场进驻转业官兵849人。进入 20世纪60年代,大专院校毕业生、支边青年和哈尔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知识青年 5 497余人陆续来到曙光农场参加生产建设,其中知识青年 4 223人。他们在开发、建设农场的伟大事业中,贡献了青春年华,立下了不朽的功勋。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成长起来的农场职工子弟继承先辈的事业,在新时期再立新功。
曙光农场经过50多年的耕耘和建设,到2000年,已发展成集党政社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小型农场。实行农场、生产队两级管理。农场设有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和机关、水泥厂党委,煤矿、老干部科和非国有经济办设党总支,生产队和基层单位设党支部,实行统一管理,拥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设有公安、检察、法庭、司法等健全的政法机构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金融、税务、保险、邮电、土地、工商、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在农场设有办事机构。无论是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建设初期,还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曙光农场都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1986~2000年的15年间,农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市场繁荣,小城镇建设粗具规模。
1979年农场获国务院通令嘉奖,1982年被黑龙江人民政府授予“农林牧业生产成绩优异”奖状,1985年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称号,1986年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 4月,省国营农场总局授予曙光农场“农作物高产单位”称号。1996年 5月,在省农垦总局举办的农田水利建设“黑龙杯”竞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