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
  1986~2000年间,是农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场走过了不断改革、稳步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阶段,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都获丰硕成果。
  “七五”期间,是农场试办家庭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提出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和工业为支柱的农牧工并举、靠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突破点,实施‘以稻治涝’战略规划、靠工业振兴农场经济、靠畜牧富裕农场经济”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发展。
  农场于1984年试办15个家庭农场。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到当年底,全场共有1193个家庭农场和其他专业户,其中1063个家庭农场,41个家庭牧场,32个家庭林场,6个农机专业户,13个运输专业户,4个商业个体户,其它34个。当时,由于对兴办家庭农场缺乏经验,部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不善和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造成家庭农场挂账,农场因大量垫支,导致资金严重紧张。因此,兴办家庭农场出现了反复,农场收回了已转让的农机具,实行单车承包或集体承包。
  此期间,在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实施了“以稻治涝”的战略工程,组织稻农外出学习种稻技术,请水稻大户介绍经验,召开认证会等,使水稻种植业开始发展。工业企业进行了体制和机制改革,工商运建服7个单位进行第一轮承包经营,对亏损企业关停并转。对骨干企业煤矿推行矿长负责制,实行“管五、放七”,1990年生产原煤14余万吨,盈利200万元,成为盈利大户。“七五”末期,工业总产值达到1984万元,占全场社会总产值4789万元的41%。为发展高效经济,根据农场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了畜牧业,走农牧并举的道路。以奶牛为龙头,以种禽、种猪基地和高产奶牛为养殖重点,先后在五队建立了高产奶牛核心群,在二队、四队建立了两个奶牛基地。在场部建立了一处日处理5吨鲜奶的乳品厂。为鼓励畜牧养殖生产,农场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七五”末期,大牲畜存栏达1003头,其中:黄牛718头,奶牛270头,马15匹;生猪5486头,家禽5万只,牧业总产值达到494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0.3%。1990年,农场社会总产值实现4789万元,比1986年增加1483万元;粮豆总产30072吨,比1986年增加8846吨;粮豆每公顷产量3409公斤,比1986年增加718公斤。
  这期间,农场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都有较大发展。科技工作实行了职称改革,至1990年共完成786人的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认定,其中高级15人、中级159人、助级228人、员级384人。随着科技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来,科技人员先后完成4项科研、推广成果,其中3项获总局科技进步奖。落实了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政策,使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福利待遇得到很大改善。教育工作逐步推进集中办学,注重文教、卫生人员的培训进修工作,提高了文教、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文化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农场各单位组织义务工铺砂石路350公里,新开辟道路25条、长15公里。到“七五”期末,职工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人均收入859元,比1986年人均收入569元增加290元,增长51%。
  “八五”期间,是农场贯彻党的“稳定、充实、调整、完善”方针,深化、完善工农业体制改革及各项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
  农业改革在继续坚持和推进“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农场“两自理”率不断提高,1990生产费、生活费自理率分别是0.7%和65%,1995年分别增加到86%和95%。同时进一步实施了“以稻治涝”的战略工程,农场出台了一系列种植水稻的优惠政策,请专家讲课,举办水稻技术培训班,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完成了一批水利工程,主要建设了西甸子小桂家水田开发区,共完成土方121万立方米,桥涵闸建筑物105座,新打井250眼,旱改水面积4万亩。1993年农场被农垦总局授予水稻开发高产高效先进单位称号,同年获农垦总局授予的“三兴杯”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水稻每公顷产量由“七五”末期的3015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7500公斤,增加1.48倍。畜牧业重点发展了养猪,奶牛、禽类也都有较大发展。奶牛由1987年的40头,发展到1994年的620头。有优质种猪场一处和一个种禽场,为畜牧养殖户提供了优质仔猪和种禽。生猪由1986年的4032头,发展到1995年的11049头;家禽由1986年的3.7万只发展到1995年的5.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47.8万元,提高到1995年的1460万元,是1990年的3倍,是1987年的30.5倍。
  工业改革坚持承包责任制,继续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强化企业管理。1991~1994年完成了第二轮承包经营,工商运建服15个单位都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1995年有8个企业实行租赁经营。1995年水泥厂和商业公司因经营困难,资不抵债,缺乏竞争力而依法破产。同时对部分企业进行了革新改造工程配套。农场骨干企业煤矿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矿长负责制和经营目标的考核制,1991年原煤产量达到15万吨,盈利256万元,创造垦区煤矿盈利之最。
  住房方面,在1987年公有职工住房转让的基础上,1993年,实行按评定价出售给职工,并鼓励职工独资建房。此期间,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各分散小学合并,中小学集中办学;中学实现了电化教学。小学教学通考成绩合格率为100%,1994年获总局合格小学称号;中学在1995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双文明验收合格学校,被管理局评为先进学校。在对科技人员实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放活科技人员政策,并完成2项科研成果、获得3项专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全场已形成共识。1991年农场用上300瓦调频转播电视台,并覆盖全场。1994年12月,农场拥有的1500线数字程控电话开通使用。
  1995年,全场社会生产总值实现15244万元,比“七五”末期1990年的4789万元增加10455万元,增加2倍;农业总产值8552万元,比1990年的2399万元增加6153万元,增加2.6倍;工业总产值2274万元,比1990年的1984万元增加290万元,增加14.62%;牧业总产值1460万元,比1990年的494万元增加966万元,增加近2倍。人均收入1560元,比1990年的859元增加701元,增长82%。
  “九五”期间,是农场深化改革,调整优化结构,强化管理,促进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农业上,加大了深化改革的力度,继续坚定地实行“两自理、四到户”政策,逐步推进土地长期固定使用及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此期间“两费自理”率达67%~100%。截止2000年,以“两自理、四到户”为特征的、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为标准的家庭农场发展到1099个,家庭农场规模有所扩大,20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达80个,土地长期固定面积达7110公顷,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71%,农场减收利费达770万元。绿色农业开始起步并建设有机农业粮食生产基地1185亩。工业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拍卖、兼并、出售等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在经营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及其它配套改革也在深入进行,使农场出现了勃勃生机、形势喜人的局面。1997年2月,经破产后重新启动的具有新机制、新体制、新企业的“三新”企业——兴隆水泥厂投入生产。到2000年,全场年工业总产值实现5784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工业增加值实现2240万元,比上年增长43.41%;工业利润71万元。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场的经济的全面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调整优化结构步伐加快。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水稻发展迅速,1997年全场水稻面积3334公顷,每公顷产稻谷7.89吨,水稻面积比“七五”末期增加1599公顷;玉米面积2467公顷,比“七五”末期增加617公顷。实现了压麦、豆,增玉、稻的目标。加大发展以生猪、黄牛为骨干的规模养殖业和以棚室蔬菜为牵动的经济作物种植业的特色经济,投入48万元低息贷款扶持专业大户,建立棚室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抓产业化建设,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济;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2000年,全场肉牛出栏950头,生猪出栏26000头,肉禽出栏7.2万只,鲜蛋产量300吨,肉类总产量189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607万元。非国有经济产值8050万元,占社会总产值17354万元的46%。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九五”期间,为更新农机具共投资1079万元,先后购进大马力链式拖拉机12台,轮式拖拉机23混合台,联合收割机10混合台,配套农具320台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同时,投入资金127.5万元,建设水稻标准化秧田地6个,新增钢骨架大棚130栋。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
  经营管理水平有新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加强了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生产队对农场实行报账制。审计、技术监督、土地、劳动、工商物价、环境保护等经济管理机构健全,认真履行监督管理服务职能,各项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起到了为农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教兴场”战略,截至2000年,新技术应用面积已达85%以上,玉米、水稻优良品种达100%,大豆优良品种达75%。同时以抓试验田、示范田、攻关田和水稻技术示范区“三田一区”等科技载体建设,推动了农艺新措施的普及和推广。教育巩固提高了“两基”成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险,广播电视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均取得了新的成果。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高。农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场投资80万元建设了950延长米场直地区的排水管道,投资324万元的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2000年开始新建3300平方米居民楼一栋,主街两侧绿化种树,改变了环境面貌。
  农场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共生产粮豆54.48万吨,上交国家35.5万吨。15年间有1年亏损,14年盈利,实现利润总计2976.4万元,为国家上缴利税1503万元。农场经济发展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