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队
第三节 生产队
第三节 生产队
第一生产队
始建于1949年9月,成立曙光农场后于1953年1月改为第一生产队。距场部11公里,东至牡佳铁路八虎力车站,北至八虎力乡东平村,西至朱家村,南至建华村。有居民 146户,总人口435人,其中职工121人。土地总面积91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8公顷。1984年购进E512康拜因1台,1990年引进四平产东风120康拜因1台。近年职工自费购置的120、90等大中型拖拉机15台,小型拖拉机20台,配套农机具37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3台。办公室面积419平方米,卫生所面积49平方米,住宅面积7 838平方米,有小型食杂店3个,小型浴池1个。2000年一队产值209万元,人均收入3 000元。年末黄牛存栏50头,羊存栏88只,猪存栏 480头,禽类存栏1 400余只。自来水入户率100%,部分居民已安装有线电视、程控电话。
1986年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金玉清、李凤林、题正全、刘兴波、宋太亮、王克明;
书 记:陈广友、尹逊明、金玉清、刘兴波、陈秀权。
第二生产队
始建于1949年 9月,位于场部东北部,距场部11公里。东临八虎力村,北靠火烧沟村,西临朝阳村,南临朱家村。2000年产值 271万元,人均收入3 800元。总面积1 0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44公顷。有居民143户,总人口450人,其中职工150人。大部分居民安装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用户80户,住宅面积6 093平方米。办公室东侧修建有公园小区一处,面积为4 000平方米,红砖铺路1 500平方米。全队年末存栏牛84头,猪500头。农机具有大型拖拉机12台,小型拖拉机22台,收割机配套农机具46台。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焦文军、王伟英、刘正山、李志刚;
书 记:鲁守祥、刘宪民。
第三生产队
始建于1950年,位于场部西北部,距场部7公里。2000年产值203万元,人均收入 3 000元。土地总面积1 07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33公顷。有居民91户,总人口261人,职工105人。有中型拖拉机7台,小型拖拉机24台,配套农机具18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2台。安装有程控电话45部,有线电视用户89户。住宅面积4 800平方米。年末存栏黄牛129头,羊200只,猪269头,家禽2 000多只,其中大鹅600多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陈树山、刘兆学、徐明志、刘学社、晏世辉、姜士泉、孙兆成;
书 记:李凤林、王海东、宋靖涛、龚新春。
第四生产队
始建于1949年,位于桦南县城西北20公里处,距场部9公里。2000年产值285万元,人均收入25 000元。总面积94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97公顷。有居民120户,总人口430人,其中职工111人。住宅面积4 748平方米。安装电话56部,有线电视用户108户。有大中型拖拉机9台,小型拖拉机31台,配套农机具40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5台。年末存栏黄牛67头,猪460头,家禽2 600只,其中鹅200只。经济作物主要有亚麻、土豆、红小豆、烤烟等。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胡华君、茹树学、晏世辉、姜士泉、王兆玉、李志刚;
书 记:张克瑞、王新民、张明林、茹树学、杨海军、晏世辉、龚朝军、吴靖云、王君臣。
第五生产队
始建于1948年8月,位于八虎力河北岸7公里处,东临四队,北临五道岗,西临六队,南临十二队。2000年产值458万元,人均收入2 900元。有居民152户,总人口 407人,其中职工136人。土地总面积1 17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95公顷。有大中型拖拉机11台,小型拖拉机25台,配套农机具66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台。年末存栏黄牛 50头,猪430头,家禽1 800只,其中鹅400只。住宅面积6 980平方米,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的96户。
1986至2001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杨国忠、苏友林、刘立河、张立学、徐明志、刘学社、姜士泉、李志刚;
书 记:杨国忠、刘锡来、倪新兵、张立学、宋太亮、付春祥、兰旅国、葛庆军、王君臣、王振宇。
第六生产队
始建于1948年8月,位于场部西17公里处,鹤大公路南,土地总面积1 10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92公顷。2000年年创产值436万元,人均收入3 100元。有居民152户,总人口 399人,其中职工128人。有大中型拖拉机15台,小型拖拉机20台,配套农机具 15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8台。住宅面积6 704平方米,居民安装电话73户,有线电视用户63户,自来水入户率100%。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有向日葵、辣椒、西香瓜、中草药、蔬菜、烤烟等。年末存栏黄牛56头,猪630头,家禽3 700只,其中鹅400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赵玉坤、胡华君、张立学、刘立河、吴庆云、宋太亮;
书 记:邵良福、刘立河、王广海、韩浩然、刘正山、王怀义、王崇山、李道明、付春祥。
第七生产队
始建于1954年11月,位于场部西部,与六队相临。土地总面积 1 03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25公顷。2000年年创产值496万元,人均收入3 100元。有居民118户,总人口 410人,其中职工146人。有大中型拖拉机13台,小型拖拉机21台,配套农机具29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台。住宅面积6 312平方米。大部分居民安装了住宅电话,有线电视入户100户。经济作物有红小豆、西香瓜、辣椒、芸豆等,年末存栏黄牛57头,猪606头,家禽2 700只,其中大鹅500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王伟英、胡华君、宋运德、魏长军;
书 记:张立学、刘正山、王兆玉、魏长军。
第八生产队
始建于1958年,位于桦南县土龙山镇西部,桦依公路北侧,地势较为低洼,土质大部分为沙质土壤。2000年年创产值382万元,人均收入2 800元。地总面积82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25公顷,在耕地中水田370公顷,旱田255公顷,属于以水田为主,水旱兼作的生产队。有大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57台,配套农机具13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台,机动水稻插秧机8台。住区居民109户,其中本队职工96户,外引水稻户13户,人口284人,其中职工83人,从业人员203人。住宅面积5161平方米,大棚 23栋。年末存栏黄牛81头,猪80头,家禽2 300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张凤友、茹树学、张立学、焦文斗、张秀生、刘学社、韩浩然、倪新兵、丁学明、胡俊义、王崇山、陈金祥;
书 记:张立学、刘学社、尹昌作、魏长军、姜士泉、黄明生、秦桂云、韩广友、黄震、蔡永启。
第九生产队
始建于1968年,位于场部西, 南靠倭肯河,北靠松木河,西北临十队,南临八队,距201国道4公里,与依兰县城隔河相望。2000年年创产值525万元,人均收入 2 700元。土地总面积75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613公顷。有居民101户,总人口358人,其中职工69人。有大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48台,配套农机具13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3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台,机动水稻插秧机7台。住宅面积5 535平方米。安装住宅电话28部,有线电视用户 86户。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亚麻、花生、中草药、西瓜等。年末存栏黄牛 35头,猪116头,家禽1 600只,其中鹅800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王成伦、蔡子峰、魏长军、李席双、王崇山、丁学明;
书 记:马春太、吕其芳、陈继孝、王崇山、胡俊义、于广义。
第十生产队
始建于1969年10月,位于农场西北47公里,桦南县与依兰县交界处,南靠倭肯河,北依松木河。2000年产值364万元,人均收入2 700元。土地总面积9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25公顷。有居民102户,总人口285人。住宅面积 3 144平方米。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间作部分经济作物。大中型拖拉机9台,小型拖拉机60台,配套农机具12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6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2台,机动水稻插秧机7台。年末存栏黄牛74头,猪150头,家禽2 300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茹树学、张秀生、魏长军、李席双、蔡永启、周传健、顾少同、王君臣;
书 记:吕其芳、马春太、王怀义、丁学明、姜士泉、于广义、王君臣、成亚新。
第十一生产队
始建于1960年,位于八虎力河南岸,农场西南部,2000年年创产值365万元,人均收入2 900元。土地总面积58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13公顷。有居民97户,总人口280人,其中职工102人。有大中型拖拉机7台,小型拖拉机39台,配套农机具40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台。住宅面积4 120平方米,程控电话57部,有线电视用户 75户。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年末存栏黄牛10头,羊40只,猪51头,家禽3 000只,其中鹅400只。利用废弃土地建设625平方米小型花园1处,园内有草坪250平方米。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吴靖云、任孟传、宋靖涛;
书 记:吴靖云、吕其芳、秦桂云。
第十二生产队
始建于1959年,位于场部西部15公里处,东临十三队,南临桦南县长宏村,西部、北部分别与七队和五队接壤,属水旱间作单位。2000年创产值343万元,人均收入2 575元。土地总面积83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25公顷,耕地中旱田521公顷,水田104公顷,主要靠八虎力河水灌溉,有水域面积1公顷,牧地草原面积6公顷。有居民122户,总人口 321人,其中职工102人。有大中型拖拉机6台,小型拖拉机23台,配套农机具70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3台。年末存栏黄牛46头,猪220头,家禽1 700只,其中鹅200只。住宅面积6 170平方米,有线电视用户49户。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刘兴波、郑国庆、周培源、李志刚、刘正山;
书 记:刘立河、周培源、王德才、张立学。
第十三生产队
始建于1949年,位于场部西南12.8公里处。2000年创产值341万元,人均收入3 000元。土地总面积1 10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73公顷。有居民122户,总人口 344人,其中职工132人。有大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39台,配套农机具101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4台,机动水稻插秧机6台。住宅面积4 002平方米,有线电视用户87户。属水旱间作单位,经济作物有苹果、圆葱、西瓜、红小豆、中药、大葱等。年末存栏黄牛31头、羊17只,猪860头,家禽2 300只,蜜蜂3箱。建有小型花园1处。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刘海青、李维新、孙兆成、魏长军、吕德胜;
书 记:王新民、刘海青、陈树山、王兆玉、付春祥、顾少同。
第十四生产队
始建于1959年,位于场部地区,东临十五队,东北临桦南县永昌村。土地总面积 66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36公顷。2000年创产值315万元,人均收入2 500元。有居民 108户,总人口372人,其中职工129人。有大中型拖拉机6台,小型拖拉机27台,配套农机具37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8台。住宅面积5 556平方米。安装程控电话47部,有线电视用户97户。属水旱间作单位,经济作物有向日葵、亚麻、杂粮等。年末存栏黄牛15头,猪 578头,家禽1 800只,其中鹅400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范永久、郑国庆、宋靖涛;
书 记:张炳祥、崔连忠、刘锡来、董佰军、王怀义、倪新兵、韩广友、于广义。
第十五生产队
始建于1959年,位于八虎力河北岸,2000年创产值266.5万元,人均收入3 000元。土地总面积24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6公顷。有居民84户,总人口278人,其中职工134人。有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22台,配套农机具19台套,自走式联合收割机2台。安装程控电话27部,有线电视用户49户。原为农场种子公司制种子基地,主要种植大豆、玉米种子,2001年分离为独立单位。近年经济作物比重加大,主要有向日葵、西香瓜、蔬菜、中药、商品玉米等。年末存栏黄牛40头,猪800头,家禽12 000只,其中鹅1 000只。
1986至2000年先后任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分别是:
队 长:邓国祥、鲁延庆;
书 记:姜金禄、兰旅国、邱环、袁绍德。
林 场
1978年8月建场,位于曙光农场场部东北处,距场部18公里。2000年林场创产值 32万元,人均收入800元。林场户数20户,人口58人,土地总面积334公顷,其中造林面积 330公顷,其他4公顷。基本设施及设备有:1988年8月建办公室一栋,面积为 178.5平方米;林场现有风力灭火器7台。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为100%。
1986年到2000年林场场长为甄在学,1986年到1991年林场党支部书记为袁绍德,1992年至1995年党支部书记为王玉清,1996年至2000年党支部书记由孙云来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