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场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15万亩。长期以来,由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农场经济发展缓慢,效益低下。为改变这种局面,农场于“七五”期间,首先实施了“以稻治涝”的战略规划,即:在八虎力河、倭肯河、松林河沿岸 5万亩耕地上,开始兴修水利,改旱作为水作,使低湿涝洼田逐渐改造成高产、稳产、高效田,开发利用了土地潜在资源。同期间,农场也扩大了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1986年,水稻种植面积为6 045亩,玉米为15 572亩,至1990年水稻播种面积增加到13 020亩,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27 780亩,分别比1986年增加了115%和78%。但水稻开发速度仍较缓慢。
  “八五”末期,农场根据“科技兴农”方案,实施了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结构优化。适应农场畜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农场在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扩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并压缩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至1995年,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为 30 000亩、30 000亩、34 995亩、40 005亩和8 700亩,比例为21:21:24:28:6。小麦、大豆分别比1986年降低40%和46%,特别是水稻面积发展迅速,是1986年6.62倍。
  “九五”期间,农场为解决卖粮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树绿色品牌,走特色道路,仍然以发展水稻、玉米为战略目标;同时顺应市场变化,发展西瓜、向日葵、白瓜子、甜菜、芸豆等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同期间,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年平均播种面积分别为12 264亩、38 637亩、36 609亩、48 055亩和14 444亩,其比例为8.2:26:24.40:32:9.4。作物种植比例更加趋向合理。
  “九五”期间,累计生产粮豆271 193吨,比“七五”、“八五”10年期间累计产量269 341吨增加1 85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