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一、大豆栽培
80年代初期,大豆由条播改为精量点播。至1983年,总局把大豆精量点播技术在全垦区推广。1988年开始,实行大豆三垄栽培,即:实行垄体、垄沟深松,垄下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播种,行距为65厘米~70厘米,亩施N、P纯量为8~10公斤,N:P为1:1.5~2.0,比平播增产幅度30%~45%,使产量和效益都得到很大提高。1999年,推行了“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了适宜窄行、密植、高产品种的内在潜力。其方法是:平播、缩垄、增行、增密,行距35厘米~40厘米,前茬松土深度为35厘米~40厘米,保苗株数为 40万株/公顷,平均单产2 850公斤/公顷,比“三垄栽培”单产2 497公斤/公顷增产14%。
二、玉米栽培
80年代初期,玉米播种由机械条播或人工点播一埯双株,转变为精量点播。1988年,推广玉米“三垄栽培技术”。
1995年,采取了育苗移栽技术,解决了本地区积温低、玉米生育期不足和保墒问题。1996年统计,玉米育苗移栽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0 800公斤,比直播每公顷产量7 500公斤增产44%。
1996年,农场玉米栽培采用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主要是扩垄增行,合理密植,提高保苗株数(7万株~7.5万株/公顷),增施肥量,亩施N、P、K纯量为18公斤,是直播亩施 N、P、K纯量15公斤的120%。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0 560公斤,比直播每公顷产量7 500公斤提高40.8%。
1998年,农场在应用“玉米大双覆技术”的基础上,实施了“玉米大双直高产栽培技”。该技术具有省成本(不覆膜)、省工时、减少“白色污染”等特点,而其产量与大双覆持平,是一项高产、高效、环保的栽培模式。
三、水稻栽培
1987年以来,农场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直播方式(老百姓称漫撒),开始试验、示范“旱育稀植技术”。在示范过程中强化了农时意识,严格整地标准,合理施用肥料,及时防虫灭草,适时、适度灌水等措施,比直播增产40%~50%。1993年,开始采用“钵育抛秧、摆栽技术”,比插秧增产10%以上。
1996年,农场采用“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即:旱育秧苗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其中,旱育秧苗规范化要求是:实现床体高台、床面平整、三级排水、沟沟相通、常年培肥、土肥早备、棚型规范、排列有序、机械精播、微喷给水等的规范集中育秧场地的标准。截止2000年,全场有 6个水田生产队实现了育秧场地规范化,占水稻总面积的 86%。旱育壮苗模式化要求是:按秧苗类型模数,以调温、控水为手段,育成地上、地下均衡发展的标准壮苗。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是以水稻主茎叶龄生长进程、长势、长相为指标,进行水肥管理,为水稻生育达到高产指标创造条件。
1999年,农场示范了“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其优点是:水稻受光良好,通风、透光能力强,充分发挥边际效益,有效防止水稻根、叶早衰。截止2000年,全场水稻宽窄行栽培面积 11 200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8%,平均每亩产量 572.5公斤,比“旱育稀植”技术增产14.5%。
四、小麦栽培
1990年以前,小麦为农场主栽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在4.5万亩~6万亩之间,占作物总播种面积30%以上。主要采用24行播种机进行条播。选择优良品种,适时早播 (3月25日~4月5日播种为高产期),及时压青苗、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1995年,农场推广应用了“小麦秋深施肥技术”,亩施N、P纯量5公斤(指秋深施肥纯量)、保苗株数 750万株/公顷,增产幅度为15%~20%。
1997年,农场采用 5.4—通用播种机播种小麦,实施了侧深施肥,肥料直施于两行中间,最高产量为3 500公斤/公顷。
15年间,农场作物栽培技术逐渐趋向科学化、标准化、模式化,使农场粮豆作物增产幅度在10%、20%甚至40%以上,使农业生产由低产低效向高产、高效、优质型转变。
农作物主产品 面积 产量情况统计表
表3—1 单位:亩 吨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