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水稻开发

第九节 水稻开发



                   第九节 水稻开发
  农场沿八虎力河、倭肯河、松木河两岸有 5万亩低洼易涝耕地,常受洪涝灾害影响,导致春播秋不收。1986年,农场通过科研项目试验在低洼地种水稻(旱育稀植)与种大田作物相比,种水稻的耕地提高粮食产量 60%以上。1987年以后,农场通过实践找到了改造治理低洼地的有效途径,开始实施“以稻治涝”战略规划。1987~1988年间,农场做了大量水稻开发准备工作,为大面积种植水稻打下了基础。
  一、组织机构
  农场于1989年印发了曙字 (1989)5号文件《关于1989年发展水稻生产的决定》,决定成立水稻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李敢峰,副组长由朴铜春、赵洪林、倪新民担任,组员有郭连仲、郭庆儒、胡锁坤、鲁延庆、王本鹏。下设水稻开发办,与农业科合署办公,主任郭庆儒,有专业技术人员 3人。1990年,水稻开发办为独立部门。1993年,水稻开发办由管理部门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98年,水稻办恢复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水稻栽培技术服务工作。2000年,水稻办并入农业科。
  1990年,农场制定了《1990年发展水稻生产的决定》,提出了一些鼓励发展水稻生产的优惠政策,主要内容有:(一)利用低产田开发水稻,如有挂账每开发一亩,可以减免家庭农场挂账30元;(二)第一年免交利润,第二年免交 50%利润,第三年按要求指标上交利润;(三)八、九、十队利用机井灌水开发水田,打井费、座机、水泵等,由农场予以垫支,其垫支部分三年还请,第一年还30%,第二年还40%,第三年还 30%,还本后,机井及设备归己;(四)第一年开发的新水田,每公顷补助400元平地费。每公顷还减免 0.01公顷的田埂部分上交粮任务;(五)新改水田每公顷上缴订购粮4吨,老水田每公顷上缴订购粮4.5吨,剩余粮可自行处理。
  同时,《决定》还规定了奖罚措施,即:凡是完成了农场下达开发水田指标的单位,如开发200公顷,奖励队长、党支部书记各400元,奖励机务、水稻副队长和技术员各 300元;如开发150公顷水田奖队长、党支部书记各300元,奖励副职及农业技术员各 200元。如果达不到下达的指标,罚队长、党支部书记各200元,罚副职及技术员各150元。
  《决定》还规定了水田可以向外承租,具体要求和优惠政策是:(一)场外承租人要持有原地乡政府介绍信和本人身份证;(二)全家搬到生产队;(三)签订承租合同,并进行司法公证;(四)每公顷交150元保证金和900元承包费;(五)到八、九、十队开发水田的,三年后给予落户,享受场内职工同等待遇,子女上学与场内子弟同等对待。
  二、水稻开发历程
  1986年以前,农场水稻栽培技术落后,采用漫撒、大水灌,水稻公顷产量徘徊在1吨~3吨之间,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影响了职工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思想阻力很大。1987年,农场领导就低产田改造问题,多次组织召开干部职工座谈会、技术人员论证会,讨论研究水田开发事宜。经过充分论证分析大家普遍认为,农场发展水稻有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水利条件。是年7月 27日,农场向红管局递交了《关于治理改造低产田建设任务书》,主要内容有:农场基本情况;低产田改造规划;主要措施和经济效益预测等,争取管局给予资金支持。1987~1990年,农场多次组织职工到庆阳农场、方正县、江川农场、桦川县、友谊农场、依兰县、总局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参观学习水稻生产技术。同时派两名职工到总局水稻研究所脱产学习水稻生产技术。农场邀请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曹书恒来场传授水稻栽培系统理论知识。场长李敢峰等领导多次深入水稻种植户详细地讲解开发水稻生产重大意义,还利用春节拜年到稻农家做思想工作,分析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种植户的思想认识,解放了思想。1994年 2月27日,农场邀请水稻专家徐一戎来场传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农场电视局录制了全部讲课内容,到7个水稻生产队播放。农场先后从依兰县、五常市及附近农村引进水稻种植能手113户、设备98台,实际操作,传授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条渠道,宣传开发水稻意义,传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通过实践,水稻种植户真正尝到了甜头,推进了农场水稻开发进程。
  “七五”期间,农场做了大量的水稻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借三江开发机遇,水稻种植面积由1986年6 042亩(亩产180公斤)发展到1990年的 13 013亩(亩产为302.8公斤)。此期间,水稻发展速度仍较缓慢。“八五”期间,为水稻快速发展阶段。水稻种植面积由2万亩发展到4万亩,平均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进入“九五”时期,水稻种植面积接近 5万亩,占全场总播种面积的34%,年平均产量2.5万吨,占农场粮豆年平均总产5万吨50%,也就是一亩水田可产出两亩旱田的粮食,每年可为农场增加2 000万元~3 000万元的产值。
  农场“以稻治涝”战略工程的实施,推动了“以稻致富”的进程,如第十一生产队有低洼易涝耕地6 200亩,1986年以前,一直种旱田,十年九涝连年亏损,年产粮豆历史最低产量350吨,历史最高产量为1 500吨。1995年6 200亩旱田全部改为水田,并积极推广新栽培技术、新品种等。1996年,该队6 200亩水田平均单产达到565公斤/亩,共产粮食3 500吨,创历史新高,是该队历史最低年总产的10倍,最高年总产的2.3倍。人均收入达5 000元。1995年该队通过红兴隆小康队验收,1996年跨入总局级先进单位行列。
  三、水利配套工程
  农场水稻生产分为两个开发区,其中一个是八虎力河灌区,包括十一队、十二队、十三队、十四队4个生产队,总面积为2万多亩;二是小桂家井灌区,包括八队、九队、十队 3个生产队,总面积为 3万余亩,该灌区需开发地下水资源,采取打井提水灌溉。为开发水稻田,保证供、排、水渠畅通,农场主要修建了以下水利配套工程:
  (一)沿河岸边修建了防洪堤50余公里,完成土方150万立方米,堤防标准达到了 20年一遇,可以挡住外水入侵。
  (二)修建灌溉渠道21条、计35公里,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可以保证 5万亩水田及时供水。
  (三)开挖排水沟40条,总长45公里,能解决洪涝时排水问题。
  (四)修建桥、涵、闸60座,保证了水稻田间道路的畅通。
  (五)修建灌溉站4处,提水流量达3立方米/秒,补充了自流灌溉水源的不足。
  (六)新建机井350眼,提取地下水,可灌溉水田2万亩。
  1989~1992年间,为水稻开发,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00余万元,保证了生产的发展。
                 水稻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7                       单位:公顷 公斤/公顷 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