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管理
第二节 农机管理
第二节 农机管理
一、管理机构沿革
1984年,红兴隆管理局决定,曙光农场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1985年,农机管理工作归属家庭农场办公室负责。当年,农机科与物资科合并成立了农机物资公司,并与农机安全监理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经营农机配件、机电、油料、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并负责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该公司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86年初,农机、物资分离,农机科独立行使农机管理、机务人员培训、服务、协调等管理职能。农机科设科长1人,工作人员3人(均兼任农机监理)。1990年,农场配了专职农机副场长,主管农机工作,下设农机科;生产队配齐了农机副队长(或技术员)和机务统计(机务核算员),健全了农机管理网络。1993年,农场机关机构改革,农机科、物资科再次合并,恢复农机物资公司。经过近一年的运作至1993年末,由于存在着管理上的不协调等问题,农机科再次独立,并仍与农机安全监理所合署办公。
二、农机管理制度
1986年,农场以曙场字[1986]23号文件印发了《拖拉机农机具修后验收标准》,并付诸实施。同时,严格了田间标准化作业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库一场” (保养库、油料库、材料库、农具停放场)建设达标要求及评比考核、奖惩制度,机务管理下滑局面得到控制。 当年,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按总局要求达标,获总局级奖牌。1992年未,农场印发了《曙光农场关于1993年农机管理工作总体方案》,制定了“农业机械作业收费标准”,实行了“优机、优质、优价”政策,同时制定了“机车作业标准、亩折合系数及作业定额”、“标准化生产队、车组评定标准”等11个附件。当年,实行了“农机核算一览表”上墙制度,记载了机械耗油情况和保养制度执行情况等。
1995年,学习了兄弟农场的经验,推行了“六统一、七加强”的农机管理模式。“六统一”即:统一协调指挥;统一停放保管;统一归类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培训及安全教育;统一预提农机具保养维修费。“七加强”即: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加强“三库一场”建设;加强安全监理工作;加强农机技术档案及统计报表管理;加强农机新技术推广和农机具更新工作;加强农机具维修保养;加强田间作业标准化建设。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并逐步细化。规定各生产环节作业前都召开现场定标会,确定作业标准、验收标准及奖惩办法。当年恢复了播种作业的“双线起落”、携带三把尺子(行距尺、深度尺、排种轮长度检查尺)、定量灌袋、定点上种、定播量、定播深、恒速作业,并播到头、播到边等作业方法,加强了检查验收制度。当年在检查、验收、评比中,张永林等 5名同志被农场评为“农机作业标准操作手”称号。
1997年,农场印发了《1997年农机工作方案》,认真贯彻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强化了农机法制管理,将农机管理纳入“依法治机”轨道。重点
加强了农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凡参加作业的农机具必须按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制定的《农机具修后验收技术标准》检查验收合格;田间标准化作业实行了六个字, 即:统(统一要求)、严(严格操作规程)、高 (标准起点高)、全(农业活动全过程达到标准)、精(精益求精)、实(把田间标准作业落到实处)。农场进一步加强了“三库一场”建设基金的管理(每亩提取0.3元,自提自用)。推行了“三库一场”建设 “六化”标准,即:农具场沙石化;三库建设砖瓦化;动力机械停放库房化和棚式化;农具停放平台化;农具场区围墙(栏)化;农具场内花园化。经上级部门检查验收80%生产队达标。
2000年,农场坚持了“三个标准、八项制度”,农机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向标准化要产量,向标准化要效益,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