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田间标准化作业
第三节 田间标准化作业
第三节 田间标准化作业
1986年以后,农场在农机标准化管理方面,以田间作业为中心,建立了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使作业、检查、验收、收费实现了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作业机械的先进性和适应农业要求的田间操作规程为实现田间标准化作业提供了保证。
一、标准化作业机械
(一)耕地机械
农场于70年代末期,旱田耕地机械开始应用自主创新的“平翻深松犁”和“免翻深松犁”(部件),由连年耕翻改为以深松为基础,翻松浅翻相结合的耕作体系,耕作制度改革初见成效。1986年,农场从齐齐哈尔引进杆尺深松犁(整体),耕深达35~38厘米。但由于动力机械马力不足,深度不到位。 1992年以后,由于新德特—75、东方红—802等大马力机械的引进,深松深度达38~40厘米。1995年,全方位深松犁大面积推广应用,其特点是:疏松土壤、增温、防寒、灭草、蓄水保墒,涝时能排水等。实施了耕幅间隔内垄体垄沟全方位深松。1999年,引进凿形全方位深松机 8台(保有量增至34台),保证了应松土地的全面深松,农场基本终止了平翻作业。2000年,部分生产队采取了深松犁体带小铧,提高了灭草率,土地平整,保证了农艺要求。
水田耕地。1990年,农场开始应用了IGN—175型旋耕机,水田耕地以浅翻为主,改为翻旋相结合,其特点是:碎土能力强,同时可灭茬除草,旋耕深度保证12~14厘米,保证水田耕作。采取了旋耕两年,翻耕一年的轮耕方式。2000年,农场引进JPS—288型液压平地机,可在旋耕泡田后的水田里完成碎土、打浆、平地等作业,保证稻茬全部埋在土里,表面无杂草,且稻田平整、耕深适宜,并保证了水田上层成糊状,下层团粒结构不变。
(二)播种机械
麦类播种。1986年以后,农场小麦播种以条播机为主。 1990年,引进了5.4—通用机,经过试验,因当时动力机械马力不足及播种机零部件质量不过关等原因停用。1995年以后,随着大马力链式拖拉机的增多, 农场相继购进了5.4—通用机,该机靠更换排种、排肥轮可控制种肥排量,同时可侧深施肥。1998年以后,随着麦类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机械保有量可满足麦类播种要求。麦类播深3~4厘米,实际作业误差不超过0.5厘米。
大豆、玉米播种。80年代初期,农场农机科研站自行设计、修造厂制造的水平园盘式精量点播装置,安装在48(24)行条播机机架上,首次实现了大豆、玉米精量点播,并在垦区内推广应用。1988年,推广应用“三垄栽培”技术,并引进整机(悬挂式),该机可开沟、播种、镇压、起垄、中耕等复式作业;可播大豆、玉米、高粱、甜菜等多种作物;为大豆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透光、透风条件; 分层施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省种(每亩省种 1.2公斤)等。 1993年,在3BJ—6W型垄作机上进行了部件改装,保证了 “玉米原垄卡种大豆技术”的顺利实施,并在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推广应用。1998年,开始应用2BQS—6W气吸式精量点播机,比垄作机更省种、省工,生产率高,并下种均匀、准确、株距一致,在吸气体上更换不同的排种盘、链轮,控制一定的速度,可精密播种多种作物;也可一次性完成复式作业,是当时理想的播种机具。截止2000年,大豆、玉米已实现100%机械播种,并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的标准。大豆、玉米播种,播量准确,单口流量正负误差不大于2%,播深镇压后达到4~5厘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
(三)中耕化除作业机械
1986年以前,农场机械中耕主要用ZQ—4.2中耕机 (进入90年代基本停用)。1988年,开始应用 3BJ—6W型垄作机。1990年,引进XZC—4.2旋转锄,进行苗后梳耙和灭草,垄上灭草率达76%,伤草率达2.2%。1991年,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在3BJ—6W垄作机上加装园盘除草器,消灭垄侧杂草,灭草率达 81%。同时根据杂草不同情况,采用覆盖蒙头土、苗后耙和人工锄草等措施提高灭草率。
进入80年代以后,农场综合灭草坚持了“以化学灭草为基础与机械苗耙、中耕相结合,辅以人工锄草”的原则。1985年,化学灭草主要选用了丹麦、波兰、意大利产的喷药机械,由修造厂仿制了喷头(喷雾器),喷头相对距离不可调,只能完成全面施药作业。1989年农场选用了八五三农场制造的 3WM—1000型双苗带喷药机,喷头相对距离可以调整。用于播前土壤处理或苗后根据不同杂草群落、不同基数确定苗带施药或全面施药,并且喷头喷雾均匀,无后滴现象。1994年以后, 农场采用了南京产瓷蕊喷头,耐磨性能好,保证了喷雾质量。 当年,灭草率达79%~84.5%。
(四)收获机械
麦类收获。1986年,农场收获麦类作物用机械主要有民主德国产—E512、国产东风—90等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均配套半链轨)和开封—4.9、丰收—3.0等牵引式联合收获机 (1988年末全部报废)。1991年至1995年,农场应用了大马力机械:东风—120和JL—1075(配套半链轨)。为保证收获质量,进行了多项改装,如增加滚筒惯量,合理调整,提高了收获质量,粮食清洁率达95%以上,籽粒破损率不大于1%,综合损失率为2%~3%。
大豆收获。1986年以前,农场大豆收获主要以人工割晒、并铺,机械拾禾为主。随着挠型割台、割刀的配套,保证了机械直接低茬收割质量,机械收割得以推广。1995年以后,随着东风—120、JL—1075配套的挠型割台、挠型割刀的增加, 为机械直收大豆提供了保证。机收破损率2.5~3%,泥花脸4~4.8%,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截止2000年,大豆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大豆播种面积的80%,比1986年提高24个百分点。
玉米收获。1989年,农场应用国产丰收二卧玉米摘穗机,经过调试平均班效4.5公顷~5.5公顷,扒皮率大于95%,籽粒破碎率为2.1~3.5%。1991年,农场继续购进玉米收获机15台,分布在13个生产队。机械收获玉米面积达 45%,其余仍为人工收获。1995年,玉米收获机械仍保持30台。为保证玉米收获质量,机务人员不断提高调试水平,使损失率降到最低。
水稻收获。1986年以后,农场水稻收获主要靠人割、人捆,人工喂入、机械脱粒。1994年,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提高,机械收获水稻的比例开始增加到 10%。1995年,农场拥有叶尼塞 9台(其中8台配套全链轨),E512、东风—120、JL—1075等联合收获机先后试收水稻,经认真调试,每平方米掉穗 1.5~2穗,综合损失 2.7%~3%。2000年,机械收获水稻18 000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5%。
15年中,农场不断引进和创新适应农艺要求并节本增效的新型农机具,保证了田间标准化作业的实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耕作制度由传统的连年耕翻,改为以深松为核心,翻、松、旋、耙、卡相结合的耕作体系,为实现“两高一优”农业提供了农艺保证。
二、操作规程
1985年以后,农场为建立和完善统管分营的管理机制,先后制定了《曙光农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及考核办法》,包括田间作业的要求标准及达不到标准扣减有机户作业费的比例,调动了有机户按标准作业的积极性。为保证田间作业标准化的实现,1997年,农场制定了《1997年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严格了三项制度,即:作业前技术传授制度(召开现场会、定标会、安全教育会议);作业中质量把关制度 (明确岗位、明确责任、严格奖惩);作业后质量验收制度 (依照合格验收报告单结算作业费)。1999年,农场为促进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标准条例》,制定了《农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并首家以《黑龙江省曙光农场农业标准》向农垦总局技术监督局申请获批准(备案)(Q/HSN001—1999),包括春季整地、播种、中期管理、收获作业、秋季整地、喷药等6项103条。《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实现了农机田间作业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标准化,促进了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并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