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四章 水利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一节 机构沿革
  水是农业的命脉,农业丰产丰收必须有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配套工程。1986年以后,农场实施“以稻治涝”战略,治理沿河岸 5万亩低洼易涝耕地。农场水利建设主要围绕开发水稻和旱田改水田兴建或续建的水利工程。截止2000年,沿河岸 5万亩耕地已形成外水不进、内水能排的水利工程网络。“七五”期间,以防洪工程为主,维修加固八虎力河、倭肯河、松木河防洪堤52公里,修建排水沟渠45公里,灌渠道35公里,共完成土石方 150万立方米。“八五”期间,主要建设了西甸子、小桂家水田开发区,共完成土石方121万立方米,桥涵闸建筑物105座,新打机井250眼,旱改水面积4万亩。“九五”期间,为适应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新技术、新措施、新制度的推广应用覆盖面,保证水稻用水,续建加固、完善配套水利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7万立方米,桥涵闸建筑150座。
  1986~2000年的15年间,全场共完成土石方398万立方米,投资1 118万元,开发及旱改水面积5万余亩。
  1983年前,农场水利工作曾先后附设于生产科、计划股、基建科。1983年,成立了水利科,设科长1人(王恒德),工作人员3人。主要负责农场的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堪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及验收等工作。1993年初,水利科与水稻办合署办公。1993年末,水利科再次独立。截止2000年,水利科定编3人,其中科长1人,科员2人。
  1990年,农场职称改革结束,晋升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共 3人,其中水利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各1人。由于退休转岗等原因,到2000年,只有2名助理工程师负责技术管理工作。
  1984年以前,水利科管辖水利一队(负责农场水利工程施工)、水利二队 (1985年撤销,人员归十三生产队管理)。1986年,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局发[1986]140号文件《关于健全水利工程管理》的通知精神,农场成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站,隶属水利科领导,配备站长、副站长各1人和3名管理人员,分别负责农场的水利工程维修管理,河道砂石管理,水政、水资源管理和收取水费等工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1996年水利队机车转让给个人经营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站撤销,其人员纳入三产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