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一、水利机械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机械是关键。1985年至1995年,水利机械由农场水利队经营管理。有日立牌挖掘机1台和东方红—54、东方红—75推土机6台。由于机械进场时间较长,均超年限使用;但由于维修保养及时,仍然工作在水利建设前线。1996年,上述机械全部转让给个人经营和管理。2000年,又购进 2台卡特3KOB挖掘机。这些机械在农场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除涝工程
农场33%的耕地(5万亩),分布在八虎力河、倭肯河、松木河沿岸,地势低洼,年年受洪水威胁和河水侵袭,致使耕地地下水位较高,农田易涝。其中八虎力河沿岸的 2万亩耕地开发较早,水利工程基本配套。倭肯河沿岸的八、九、十队3万亩耕地开发较晚。为使这3万亩耕地免除洪涝灾害,于1988年 4月由红兴隆管理局水利处派一规划设计小组,由副处长逯守成带队,对这个地区实地勘测规划设计。小桂家地区(八、九、十队),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坡向西北,海拔在108米~110米之间。规划排水干渠 4条,总长25公理,将涝区分割成三大片,分散排水,最后集中在十队后身总干渠,进排水站,排出堤外。1989年 5月,农场雇用江川农场水利机械队1台挖掘机,对涝区工程进行施工,经过5个月的施工,完成了 4条主要排水干渠开挖任务,共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投资70万元。1990年秋季,农场组织人机力量对小桂家涝区支渠以下工程进行会战,全场动员,出动推土机7台,日出人工600人,大干 10天,共投入人工6 000工日,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使涝区排水工程配套。这一水利工程完成后,在一般情况下,堤内农田基本上不再受洪水侵害,每年农业均得到了较好收成。但是,1991年、1994年农场遭受了两次特大洪水的冲击,给农场经济造成惨重损失。其中:1991年7月31日至8月 2日连续降大雨,日均降水66.4毫米,倭肯河上游七台河地区也普降大雨,大量的洪水下泄,给下游地区包括农场的小桂家地区,带来了灾难,冲毁道路5公里,冲坏桥涵10座,给农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1994年7月上中旬,桦南县地区普降大雨,共降水280毫米,7月13日降水88.9毫米,7月12日到 14日连续降水126.2毫米,造成八虎力河水暴涨,河水出槽,向阳山水库告急,河两岸堤防全部过水,有的地段决口,灾情特别严重。八虎力河沿岸洪灾面积800公顷,经济损失135万元;小桂家地区八、九、十队,洪灾面积700公顷,经济损失240万元。全场共冲毁桥涵 8处,抽水站4处,十三队、十二队堤防决口 7处,尤其十二队决口3处长60多米,冲毁,十二队到十一队道路 3公里。洪水灾害不但给农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恶化了耕地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
1991年、1994年两场洪水,给农场带来的灾难,证明了农场兴修的水利工程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为此,农场于1995年5月开始出动推土机11台,挖掘机1台,对倭肯河、松木河25公里的防洪堤进行加固(加高培厚)。至9月末,共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总投资152万元。经过这次堤防加固,使农场沿河岸 5万亩耕地形成了涝能排的水利工程网络,从而加速了水稻开发和旱田改水田的步伐。1986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为6 000余亩,1995年发展到4万亩,进入“九五”期间,水稻面积扩大到 5万亩。在种植技术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旱育稀植”等新技术,水稻产量由1986年的亩产180公斤,到1996年亩产提高到575公斤。
三、灌溉工程
农场实施 “以稻治涝”战略后,对八虎力河沿岸的十一队、十二队、十三队、十四队近2万亩耕地进行了旱改水的低产田改造,对过去修建现已残缺不全的灌水渠道重新规划建设,满足水田用水。1990年,兴建了八虎力河大桥抽水站,设计流量为1.5立方米/秒,安装3台700Q2—4型水泵,装机为246马力,配套渠道主干灌水渠长7 000米,支渠15条,总长2万米。为保证该队下游水田用水,于1993年又在十二队 5号地南侧引用八虎力河水,建小型抽水站,设计流量0.80立方米/秒,解决了十二队下游1 500亩水田用水问题。为了发展十一队水稻,保证供水,在八虎力河修建了拦河坝,同时又建了一座抽水站,设计流量为 0.86立方米/秒,保证十一队6 200亩水田供水。
八虎力灌区灌溉面积2万亩,水利工程干、支渠道20条,总长3万米,桥涵闸40座,抽水灌站4座,保证了水稻田的供水,水稻产量不断增加。2000年,全场水稻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农场低洼地生产队由过去的贫穷落后,逐步走向富余。生产实践证明,全场 5万亩水稻田占农场1/3的耕地面积,可产出全场1/2的粮食,经济效益显著,真是“昔日蛤蟆塘,今日米粮仓”。
四、生活用水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所以,珍惜水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好水源,是农场十分关注的重要工作。
农场属于贫水区, 一至七队地处丘陵漫岗,地下水位低。 根据五队打井的实践,井深在60~100米,每小时可出水 10~20吨,仅够人畜饮用,遇上大旱之年,地下水位下降,用水显得十分紧张。
八至十五队属于低洼地, 地下水位较高,水量相对较大, 根据九队打井的实践,井深在20~30米,每小时出水40~60吨,生活用水有保证;浅层水在10~20米以内,每眼小井(6寸口径),则可灌溉水田4~6公顷。这些生产队不但可以保证生活用水,还可提取灌溉。
截止1995年,农场场部地区和各生产队家家都吃上了自来水,全场共有生活用水机井17眼,尤其场直地区和一至七队,饮用地下深层水水质良好。根据黑龙江省地矿局对五队、十三队水质化验测定,水质属偏硅酸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成份,各类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长期饮用对人体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依法取水,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农场于1995年设立了水资源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场水资源,发放取水许可证,收缴水资源费用。
全场每年农业用水2 600万吨,工业用水5万吨,居民生活用水和畜禽饮用水共计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