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企业 第一节 工业企业
一、重点工业企业简介
(一)兴隆水泥厂
兴隆水泥厂位于桦南县城东南角,牡佳铁路线东,距桦南火车站 500米,厂内有三条铁路专 用线,并与国铁和桦阳地方铁路相连,交通便利。占地面积28.75公顷,其中石灰石矿占地13.70公顷。设有生料、烧成、制成、破碎、动力、机修、塑编、后勤等车间。 企业主导产品是“北大荒”牌PO32.5、PO42.5强度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年生产水泥18万吨。
兴隆水泥厂前身为曙光水泥厂,1960年 5月动工,1969年建成试生产。1970年,建成年产量3.2万吨立窑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1986年,曙光水泥厂生产水泥 4万余吨,超设计产量25%,创产值465.20万元,利润25.53万元,上交税金23.33万元,固定资产558.64万元。职工 754人。至1987年是水泥厂生产经营较好时期。
但因曙光水泥厂设备和规模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多次申请于1984年 4月,经农牧渔业部农垦字[1984]80号文件正式批准立窑生产线 (3.2万吨半机械化生产线)改扩建为年产18万吨水泥、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窑外分解回转窑生产线。1985年动工建设,原计划周期为3年至1988年竣工,总投资2 500万元。由于工程上马后原材料涨价等诸多因素影响,一期工程延期至1988年完成,而且二期工程资金缺口很大,经申请,农业部对工程概算进行了几次调整,实际投资8 705万元,1994年7月工程竣工,历时10年,逾期 7年。1988年以后,曙光水泥厂由于边扩建边生产,建设资金占用流动资金和同期内贷款利息等原因,导致经济环境恶化。1994年,水泥厂累计亏损1 332万元,被迫停产。1995年,曙光水泥厂负债已达10 802.20万元,资产总额8 993万元,严重资不抵债。当年4月25日水泥厂依法宣告破产。
1996年10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和曙光农场筹措资金2 000万元,1997年1月,原“曙光水泥厂”更名为“兴隆水泥厂”开始启动,农场聘任季德印为厂长,实行委托经营形式。当年2月 17日,兴隆水泥厂点火开工。在管理上,加强基础工作,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实行成本逆控,总结五种工作方法,即:弥补漏洞法、革新挖潜法、进销比价法、日效益工作法、满负荷作业法。学习了“邯钢”、“海尔”等先进企业的科学管理经验,向管理要效益,成效显著。同时改革提高了职工积极性,给企业带来活力。1997至2001年,该厂累计生产水泥35.9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11 528.50万元,上交税金804万元,创利费 766万元,职均年收入8 455元(2001年)。
兴隆水泥厂回转窑系统主要生产设备有:1.双转子破碎机;2.生料磨;3.回转式烘干机;4.回转窑;5.推动篦式冷却输运机;6.静电除尘器;7.风扫机;8.水泥磨;9.六咀回转式包装机;10.空压机;11.桥式抓斗起动机;12.门式卸车机等。
1998年,兴隆水泥厂被省建材局评为“十佳企业”;1998至2001年连续 4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和农垦总局评为先进集体。1999年,兴隆水泥厂建成“花园式工厂”,实现了环保达标,同年企业被省政府评为“绿色环保”优秀企业。2001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该厂历任厂长有:李光文、孙孟勋、关琢英、付俊岭、李栋、康玉良、季德印;历任党委书记有:宋宝玺、李光文、康玉良、季德印、吕其胜。
厂长季德印被省政府命名为“知名企业家”,党委书记吕其胜被农垦总局评为模范党务工作者。
兴隆水泥厂回转窑系统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2000年)
表3—21
续表3—21
兴隆水泥厂回转窑系统更新设备一览表
表3—22 单位:万元
(二)昕鑫水泥厂
1995年 4月25日,曙光水泥厂破产后,红兴隆管理局和曙光农场协议决定,原立窑生产线重新组织生产,更名为“昕鑫水泥厂”。实行租赁经营。原副厂长李光文在竞标中获胜,获得租赁权。1996年4月20日,昕鑫水泥厂正式启动。每年上缴租金7万元,上缴养老金45万元,用于176名退休人员生活费的发放,安排下岗职工135人。企业主导产品为“神力牌”PO32.5强度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组建后的昕鑫水泥厂,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生产为中心的各项生产工艺、质量和机电设备管理规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职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生产一线工人实行等级效益工资。1996~2001年,昕鑫水泥厂厂长李光文完成两轮租赁期,累计生产水泥 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 133万元,累计上缴税金212万元,上缴利费267万元,职均年收入 7 006元。2001年,两轮承租期结束后,红兴隆分局和曙光农场研究决定,昕鑫水泥厂并入兴隆水泥厂,成为兴隆水泥厂下属的分厂。昕鑫水泥厂党支总支书记为王崇伟。
昕鑫水泥厂立窑主要生产设备有:鄂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转筒烘干机、球磨机、成球机、罗茨鼓风机、包装机等10台套。
1997~1998年,“神力”牌水泥被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评为“特别推荐产品”,并获得农场总局技术监督局“质量信得过产品”荣誉。
昕鑫水泥厂经营情况统计表
(1996~2001年)
表3—23
注:表其中利费每年包括租金7万元。
昕鑫水泥厂生产主要设备一览表
(1986年1988年立窑生产期间)
表3—24
(三)曙光煤矿
黑龙江省曙光煤矿,始建于1973年 2月,矿址在七台河市桃山地区南部,新兴区二井附近(称一号井口)。1984年,农场对一号井口进行了改造,设计年产量3~6万吨,使通风、采掘、机电、运输等形成了配套。
1986年,农场在国家煤炭部的支持下,完成了二、三井口的建设。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有一定规模的煤炭企业。当年有固定资产93.75万元,职工59人,临时工337人,完成原煤产量4万吨,产值112万元。
1988年,农场聘任张洪海为矿长,推行矿长负责制,确定承包经营形式,农场对煤矿实行“管五放七”,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严格了安全生产等多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当年,产煤5.72万吨,产值160万元,获利 18.6万元,扭转了亏损局面。由于原煤经几次调价,市场异常活跃,销售渠道畅通,给企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1990年,煤矿利润突破 200万元大关。1991年,实现利润 256万元,创历史新高。同年,曙光煤矿由科级提升为副处级,管理机构按副处级设置,生产经营管理正常运营。
1994年11月21日和1996年11月13日,曙光煤矿先后发生两起瓦斯爆炸事故(二井口),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1997年,原曙光煤矿供销科长彭清华承包了二井,改造了通风系统,达到安全生产状态。同年,三井口因资源枯竭闭坑。1999年,彭清华一次性投资买断二井口,变更了法人主体,并更名为“清华煤矿”,成为民有民营企业。2001年 7月,农场根据总局有关文件精神,将煤矿移交给七台河市管理。至此,原煤矿下岗人员286人,其中200人重新在清华煤矿和七台河市煤矿上岗,其余人员纳入社会经济办托管。1986~1997年,曙光煤矿累计产煤99万吨,累计产值4 996.90万元,累计实现利润774万元(盈亏相抵后)。
煤矿历任矿长是:杨家富、张洪海、连继哲、于晓光、于洪滨;历任党总支书记是:代成章、艾厚功、李佰才、吴靖云。
1991年,曙光煤矿被总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被总局经委确定为“重点企业”,被红兴隆管局授予“盈利超百万元大户”称号。同年,张洪海被评为黑龙江省级劳动模范。
(四)曙光防水材料厂
1989年初,农场为开发新工业项目,决定引进防水材料——拒水粉生产专利技术 (耐低温-25℃)。拒水粉适用于屋面防水、地面防潮、水池防渗等。1989年 3月25日,曙光防水材料厂正式成立。农场任命刘臣为第一任厂长,配备了财会、销售人员5人和25名待业青年,拨款6万元,贷款 2万元,用于引进生产专利技术和流动资金,当年购进一口大锅,两口大缸试生产,并试验成功。生产产品101吨,产值12.10万元,创利润 4 023元。企业实现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获利。
1990年,防水材料厂购进了粉碎机、抽水泵、混料机、筛选机等设备。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4 725元,净值10 559元。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开始正常运营,当年生产拒水粉 200吨,创产值30万元,实现利润 9万元,已收回全部投资。成为农场第一家投资少、见效快的企业。同年成功地研制出耐低温-40℃ “建筑拒水粉”新产品,填补了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屋面防水空白。该产品获得省建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省级优秀新产品,获免税一年,成为省建委、农垦总局建委重点推广产品。远销哈尔滨、牡丹江、伊春、北安、嫩江、海伦等15个市县,30余个农场。1992年,防水材料厂产品产量、产值、利润分别是360吨、53.20万元和16万元,是防水材料厂生产经营最好的时期。当年,厂长刘臣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奋战6个月,成功地完成了“超轻超细粉末气流烘干机”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粉尘污染,改善了工人的生产条件。此成果于1994年获总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专利权。
防水材料厂建厂以后,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成效显著。1995年,农场决定防水材料厂实行租赁经营,承租人侯兰福。1995至1997年,累计生产拒水粉204吨,上缴租金 23万元。1989至1997年,累计生产拒水粉1 600吨,用于屋面防水面积 40万平方米,累计实现利润56万元。1998年,原厂会计卢正华等人买断该厂部分厂房和设备,成为民有民营企业。
防水材料厂历任厂长有:刘臣、侯兰福;历任党支部书记有:刘海青、刘兴波。
1989年,防水材料厂与总局基建处合作,推广应用防水材料拒水粉,获总局级推广项目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厂长刘臣荣获黑龙江省“农村星火带头人”称号和总局级劳动模范。
(五)粮油加工厂
曙光粮油加工厂始建于1956年4月。1963年扩建新厂房,占地面积2 500平方米,有面粉、榨油、粗粮等三大车间。主要产品有:面粉、豆油、大米、杂粮及其副产品。1986年主要设备有:MF—500型制粉设备1台,日产面粉12.5吨;制油车间设备有:液压榨油机500型 10眼,日加工豆油1 300~1 400公斤。粮油加工厂在计划经济时期,自我封闭并受多方约束,自给自足式生产,其产品为农场内部职工生产生活用粮油,设备利用率徘徊在 50%左右。1987年,农场对场办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粮油加工厂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向周遍地区招揽生意。1989年,粮油加工厂筹集社会资金53万元,加工成品豆油投放市场,扩大来料加工,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企业加强了资金管理,坚持销售产品不赊欠,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90.5天,年周转4次,当年产值突破200万元,获利润 18.30万元。有职工114人,其中工人72人,固定资产原值64万元,净值29万元。1994年7月25日,农场成立了“黑龙江省曙光农场粮贸企业集团公司”,加强了对基层单位的服务,搞活流通,使产、供、销形成一条龙,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1995年,粮油加工厂从江苏省无锡市粮食机械厂购进2台120型和1台150型碾米机,提高了产品加工质量,增加了来料加工量,同时扩大了粮油经营业务。当年末,产值、利润分别实现917.40万元和57万元,均创历史最高。随着粮油市场进一步放开,粮油加工厂年加工量明显下降,导致企业经营难度很大。
1998年 5月,粮油加工厂实行股份合作制。1999年,实行农场控股的股份合作制。2001年,农场对粮油加工厂完成了“国退民进”工作,成为民有民营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更名“乡田粮油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1986~2000年,粮油加工厂盈利总额为230 万元,亏损总额为 63.50万元,盈亏相抵净盈利166.50万元。
粮油加工厂历任厂有:焦文君、刘传福、刘同礼、陈继孝、代文民;历任党支部书记有:白连贵、邵金常。
(六)身宝可乐饮料公司
身宝可乐饮料公司的前身,是由个体户秦富友于1983年创办的小型饮料厂,1984年转为场办企业,称为综合饮料厂,厂长秦富友,党支部书记果岩发。1985年扩建厂房,购买设备并投产运营。主要设备有:自动灌浆机、汽水混合机、压盖机、净化工作台各1台,化验设备1套,0.5吨蒸汽锅炉1台。厂房面积为1 048平方米,固定资产45.70万元。有饮料车间、制浆车间。主要产品有:小香摈、雪梅露、汽水等饮料,年生产能力为1 000吨。
1986年开始,研制新产品“参宝可乐”饮料,1987年10月试验成功,通过鉴定并获奖。1988年2月28日至3月2日,场长李敢峰一行5人前往北京,主持召开了“参宝可乐”评价会,会议邀请了国家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等40多名专家和知名人士参加会议,对产品给予很高评价。当年根据专家建议,“参宝可乐”更名为“身宝可乐”。1989年,生产“身宝可乐”饮料295.40吨,产值18.40万元。由于新产品开发初期,经验不足,人员骤增(职工达101人),导致直接费用增高;同时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包括绿色食品、食品卫生等各类证书的申办费用)和产品、原材料等管理上出现了薄弱环节等原因,造成亏损局面。1991年,为便于经销,农场决定将“综合饮料厂”更名为“农垦身宝可乐饮料公司”,根据农场要求,企业在管理上首先寻找市场,开拓销售渠道,企业内部将技术骨干充实到全质办,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清理回收内外欠款,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效益工资分配等有效措施,当年完成产量333.3吨,产值107万元,实现利润1.30万元,扭转了亏损局面。1995年,“农垦身宝可乐饮料公司”实行租赁经营。 租赁期为3年 (1995年1月~1997年12月),租赁期间,企业仍由于资金短缺、产品销路不畅等诸多原因影响,于 1996年以后处于半停产状态。1998年,农场以卖设备、租厂房的形式, 将综合饮料厂(1996年6月更名)出售给刘正山等人,成为民有民营企业。
1986~2000年,身宝可乐饮料厂历任厂长有:秦富友、尹逊明、赵玉坤、顾介军、曾庆荣;党支部书记:果岩发、孙红。
身宝可乐饮料曾在黑龙江省特别是垦区颇有名气,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但因对“身宝可乐”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原因影响,没有打开市场,现已列入招商引资项目。
“身宝可乐”饮料及原浆分别于1990年8月28日和 11月28日,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绿色食品。1994年,“身宝可乐”饮料获国家专利;1994年,“身宝可乐”饮料原浆获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
二、其它工业企业
(一)建材厂(砖瓦厂)
砖瓦厂始建于1956年,主要产品为红砖。1963年开始制瓦。
1986年,主要设备有:20门简易轮窑1栋,自动挖土机、40型制砖机各1台,生产能力为年产红砖500万块~600万块。1987年,由机制瓦改为真空制瓦,年生产红瓦40万片~50万片。砖瓦厂有两大车间:半成品车间(包括取土、制坯、凉坯等工序)和成品车间 (包括入窑、烧成、出窑等工序)。
1988年,砖瓦厂企业内部分配形式实行计件工资,在完成产品的各个工序中,都按万块砖计算报酬,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当年,生产红砖510万块,完成计划指标450万块的113%,销售红砖614.8万块(包括上年库存产品),销售收入57万元,上交税金2.3万元,利润总额 1.3万元。有职工150人,其中工人143人,固定资产原值45.7万元,净值24万元。1990年后,随着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砖瓦厂设备陈旧落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企业的突出矛盾。1990年至1994年累计亏损40万元,企业处于倒闭边缘。
1995年,孔繁地租赁砖瓦厂,租赁期为 3年(1995~1997年),更名为“黑龙江省曙光农场建材厂”。企业内部加强了定额管理,狠抓了产品质量,至1997年完成上交租金30.6万元,并承担企业40名退休工人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企业承担的部分。
1998年,建材厂以优惠价31.5万元,被张庆生等43名职工集体买断,实行了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为“盛发砖厂”,成为民有民营企业。
该厂历任厂长有:佟宝林、张庆生、艾厚功、孔繁地;党支部书记:崔连忠。
(二)水泥制品厂
水泥制品厂是于1984年 4月在曙光农场一队(桦南县八虎力乡境内)利用原农场外贸科和原总局通讯站址建厂的,厂长赫荣江。有职工47人,管理人员 5人,为半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离心制管机,搅拌机,震捣机,5吨吊车等。 主要产品是:用于道路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水泥涵管,葡萄架立柱,人行道水泥砖,边沟盖板等水泥制品。建厂当年各种产品试验成功。由于缺乏市场调查,信息不灵,产品滞销,当年亏损2 700元。1985年9月,为开拓市场,水泥制品厂迁入七台河市桥头,重新组织生产,经过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生产准备工作很快就绪,并广泛联系客户。1986年 7月经农场同意,建筑公司进入七台河市此地,水泥制品厂迁回原址。因资金缺口大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停产。1989年7月23日,农场决定撤销水泥制品厂。
1984~2000年,该厂历任厂长有:赫永江、刘可义。
(三)镁制瓦厂
1987年10月镁制瓦厂建成投产,厂址在农场场部原十四队食堂,厂长王江,主要产品为民用镁制瓦,用于简易房盖。有职工30人,其中工人27人,管理人员 3人。资金来源主要是集资入股,包括企业入股和个人入股。入厂职工每人交股金 500元,持股上岗。成立董事会,试行股份合作制。主要设备有粉碎机、搅拌机各1台,以手工操作为主。1988年固定资产2.5万元。当年盈利8 300元。1989年因草编厂并入,人员增加,费用增大。当年只盈利 621.68元。1990年,因赊销款增多及各类民用瓦涌入建材市场,产品缺乏竞争力,当年亏损 1.7万元。1991年亏损额达3.5万元,当年农场决定撤销镁制瓦厂。
(四)黑龙江省曙光农场乳品厂
曙光农场乳品厂始建于1989年7月,厂长苏友林,党支部书记蔡子峰。1990年 10月试生产,1991年正式投产。生产能力为日处理5吨鲜奶。为适应企业发展,厂房按日处理 20吨鲜奶规模建设,占地面积10 080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920平方米(厂房位置在场部西南端,东邻农场供电局,南靠砖瓦厂,西依鹤大公路)。主要设备有:日处理5吨鲜奶制粉设备1套,化验设备1套等,固定资产为89万元,其中:土建部分为49万元,设备40万元。有收奶、动力、制粉、维修等4个车间。主导产品是“云鹤牌”全脂加糖奶粉、豆乳粉、酸奶和乳酸饮料等。
乳品厂投产前狠抓了人员培训,企业内部设有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 (成立了TQC小组)、技术室、化验中心、供销部、核算中心等机构。保证了生产各环节的质量监督,销售渠道畅通和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转。
1991年,乳品厂通过计量三级标准验收。1992年,“云鹤牌”全脂加糖奶粉被评为垦区优质产品。
1994年,农场乳品厂先后开发了豆乳粉、酸奶、冷饮等系列产品。其中奶粉、豆乳粉远销北京、山东、江西等地,受到消费者好评。酸奶、冷饮等产品在佳木斯、七台河市和桦南县周边地区销售。当年乳品厂生产的奶粉、豆乳粉产量分别为58.3吨和4.09吨,产值87.78万元(包括酸奶、冷饮产品),是建厂以来产量、产值最高的时期。当年,有职工42人,其中工人 26人。乳品厂的建成投产,为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建厂初期奶牛发展速度较缓慢,使原料(鲜奶)供应不足,日收鲜奶仅300公斤~500公斤,加之资金紧张等原因而负债经营。1995年,农场奶牛变卖给个人饲养管理,出现了奶牛外流现象,鲜奶供应更加不足,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继续亏损。1996年12月23日,农场决定乳品厂停产。停产期间,农场一直采取内引外联方式,努力为企业起死回生寻找合作伙伴。
该厂历任厂长有:苏友林、刘锡来、周永生;党支部书记:蔡子峰。
(五)塑料厂
塑料厂于1985年4月建厂,有职工70人,其中工人62人,管理人员8人。厂长商思昌,党支部书记简传平。资金来源是农场划拨部分资金和每名职工集资2 000元。购进平织机 16台,拉丝机1台,打纬机2台,圆织机4台,整经机、回收机各1台,利用原皮革厂 500平方米厂房,做平织车间,新建拉丝车间300平方米,设备和厂房共计价值30万元,其中列入固定资产 13.5万元。主要产品水泥、白灰包装袋,年生产能力15万条。1986年 4月,正式开工生产。该厂投产后,由于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产品成本高等原因,至1989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1990年,农场委派杨俊才任厂长,并下达了亏损指标,允许年亏损 3.8万元。当年根据农场要求企业内部成立“企业管理委员会”,严格了岗位责任制。组织销售人员调查市场,增加了产品种类,并提高产量,当年完成减亏指标(实际亏损3.1万元)。
1992年,塑料厂贷款30万元,购进 6台圆织机,同时淘汰了平织机,更新了打纬机。固定资产增加到52.5万元,包装袋产量增加到84万条,产值66万元,亏损额减至1万元。
1994年以后,由于原材料仍然供应不足,无法正常生产,导致产品成本继续升高,在塑料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塑料厂再次陷入困境。
1997年5月20日,农场对塑料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合作制。5月23日,被兴隆水泥厂兼并,成为该厂一个生产车间。当年末,生产 40万条水泥包装袋,产值 40万元,利润5.6万元。结束了建厂以来连续亏损的历史。兴隆水泥厂塑料车间1997年至2000年,生产637万条水泥包装袋,产值642万元,利润达13.9万元。
该厂历任厂长是:商世昌、杨俊才、代连成、魏文秀、张书堂;历任党支部书记是:张汉东、陈继孝、都明。
红兴隆水泥厂塑料车间经营情况
(1997~2000年)
表3—25
(六)生活服务公司
农场生活服务公司,下设4个加工厂、1个车间、1家商店、1家饭店,另有38公顷耕地。其中酱菜厂生产酱油、醋、豆瓣酱等,年产量为 100吨;糕点厂主要产品有饼干、蛋糕、面包、麻花、油条、糖果等,年生产20吨;冰棍厂生产冰糕、冰棍;大锯车间、木工车间和修理车间分别对外加工木材、制作家具等。1994年组建了榨油车间。38公顷耕地在1994年以前主要供应场部居民平价秋菜,1994年以后耕地承包给个人耕种。
公司主要设备有:电烤炉1台、电烤箱2台、多用饼干机1台,压面机 2台,7.5万大卡制冷机1台,带锯、圆盘锯、平刨、压刨各1台,螺旋榨油设备1套等。公司占地面积8 300平方米,其中厂房2087平方米。1986年侯吉隆任经理,有职工112人,其中工人104人,管理人员 8人。固定资产27万元,产值20万元,其中菜地为农场补贴经营。1989年商景山任经理,企业内部首次实行租赁经营,下属各单位、车间,每年按规定指标向公司缴纳租金,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当年扭转了亏损局面,创产值34.2万元。由于采取了开发新产品、多方筹集资金等措施,1989年至1993年公司未出现亏损,但属微利企业。1994年后,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市场进一步放开,公司无力更新设备,在经营管理上出现薄弱环节,当年产值降至25.2万元,亏损4.26万元。
1995年,农场对生活服务公司实行租赁经营。由于流动资金缺口大,1996年以后生活服务公司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1998年,农场决定生活服务公司关停。
该公司历任经理有:侯吉龙、商景山、李世强、侯成贵。
(七)木材厂
1987年,木材厂从建筑工程公司分离出来,成为木材加工专业厂。主要产品为锯材。年加工量 1 000立方米,主要满足农场及周边村屯居民建房用材,同时也对外加工增加收入。主要加工设备有:大型跑车带锯机1台,中、小型带锯各1台。有固定资产20万元,职工30人,当年利润为1.04万元。
1989年,木材厂实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农场、企业职工股金合计 14.08万元,当年完成锯材313.6立方米,完成计划250立方米的126.64%;对外加工736立方米,完成产值28.5万元,实现利润3.6万元,其中包括股份红利9 236元(农场、企业、职工个人股份分红分别是5 230元、2 026元、1 980元),实际实现利润 26 764元。1992年,根据农场决定,木材厂与工程一队、工程二队合并成立建筑工程公司。1995年,木材厂从建筑工程公司再次分离出来,实行租赁经营。原木材厂职工周长民以每年上交租金3.7万元租赁了木材厂,租期3年(1995年至1997年)。木材厂属季节性生产的企业,冬季停产,经营项目单一,资金周转慢,设备老化,技术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企业经营十分艰难。1998年,农场对木材厂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优惠价19.7万元一次性出售给原木材厂厂长周长民,成为民有民营企业。
该厂历任厂长有:王景山、于汉龙、周长民。
(八)综合制鞋厂
曙光综合制鞋厂于1985年建厂(厂房由原职工医院改建),1986年厂长李清,党支部书记刘生。有裁料车间、打磨车间、制帮车间、胶粘车间、服装车间等 5个车间,产品为各种男女皮鞋、毡底棉鞋、胶底呢面棉鞋、手套、成衣和各种规格苫布等10余种。半机械化作业。每年生产能力为制鞋 5万双及其它产品。主要设备有:工业电动缝纫机、龙门下料机、打浆机、打磨机、胶粘流水线。固定资产30万元。有职工84人,其中工人79人,管理干部 5人。建厂至1987年经营难度很大,一直处于亏损局面。1988年,企业内部转换经营机制,各项经营指标分解到各车间、各班组、实行计件工资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当年实现利润2.25万元。1989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厂长于洪岩和管理人员一起积极筹集资金组织生产,年产鞋为52 000双,完成计划产量50 000双的104%;实现销售收入35.6万元、利润5.35万元。这是建厂以来较好的水平。1990年,由于市场疲软、资金短缺、原料质次价高、成本增高等因素影响,经营亏损。1991年至1993年,经营情况仍无好转,1995年4月1日,农场决定关停该厂。
1986年8月~1994年6月,综合制鞋厂历任厂长有:李清、于洪岩、李建军、尹逊生;历任党支部书记有:刘生、尹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