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货运输 第三节 客货运输
一、客货运输
曙光农场运输企业包括:运输公司、水泥厂车队、煤矿车队。1986年拥有汽车65台、载重量318吨,其中载重汽车60台,大客车3台,小客车 2台,均为国有资产。农场大部分汽车集中在运输公司组织运输和管理,有职工120人,固定资产净值670万元。主要运输粮食、化肥、油料、农药、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当年货运收入120万元,上交费税40万元。当年客运量11 200人次,客运周转量3 360 000人公里,货运量10 500吨,货运周转量840 000吨公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运输公司于1988年开始实行单车承包,各车独立核算,定利上交。1991年 1月,农场下发了《交通运输改革方案》,原国有资产开始作价转让。1995年,原公司职工李长林以27万元资金租赁了运输公司,包括修理车间和车库等。水泥厂车队和煤矿车队汽车全部个人经营。1998年,运输公司职工靳永勤投资买断修理车间,成为民有民营的小型修理企业。截止2000年,交通科管理运输车辆共474辆,包括周边地方个体车载重量1 659吨,其中载重汽车394辆,大客车5辆,小客车75辆。从业人员800余人。年上交税费180万元,其中,税金60万元。
客货运输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33
续表3—33
注:表中不包括周边地区个体车。
二、客运线路
1986年以后,曙光农场先后有场外客运线路3条,分别为:曙光农场至佳木斯市,每天7时发车,14时30分回返;曙光农场至七台河市,每天 6时30分发车,15时回返;曙光农场至红兴隆,每天 7时30分发车,15时30分回返。截止2000年,农场场外线路除曙光农场至佳木斯市继续运营外,其它线路先后停运。场内有3条客运线路,其中两辆客车,每天于早6时30分由场部客运站开出,分别发往第七生产队 (经过五队、六队)和第十二生产队,到达后返回场部;早8时由场部开往桦南县城,场部与桦南县城之间上下午往返两次后,于当日14时30分由场部分别开往七队和十二队后返回场部。为解决边远生产队职工出门难的问题,农场于1987年增设了由第十生产队发车,经场部开往桦南县城的客运线路,每天早6时30分发车,14时 30分返回场部,15时由场部返回十队。截止2000年,农场还有10余台不定地点、不定时间的小客车往返于桦南县至场部之间,招手即停,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三、专业技术队伍
1988年,农场进行职称改革,至1990年,晋升为汽车技术员7人,交通经济师1人。2000年,白国军、任瑞军为汽车工程工程师,黄明杰为助理会计师,黄波为工人技师。
1995年至2000年,交通科先后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先进单位和交通系统春运征费、公路建设等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至2000年,白国军、任瑞军、黄明杰、黄波先后获省农垦总局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