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通信管理

第一节 通信管理



                   第一节 通信管理
  一、机构沿革
  曙光农场1953年始建电话班,隶属农场办公室管理。1968年农场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十一团后成立通信股。1976年通信、电力合署办公改称通信电力科。1979年通信、电力分开成立通信科,主要职能是:负责通信管理,包括业务室、内线站、外线站的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为了方便管理,实行科、站(通信站)合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1984年通信科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2年至2000年,通信科设科长 1人,党支部书记1人,技术员兼工会主席1人,下设外线站8人,内线站3人(程控、传真、电源各1人),话务班4人,财务室3人及服务人员共计25人。
  二、业务管理
  (一)责任分工
  从1986年起,业务管理分为一室两站,即:业务室、内线站、外线站。其中:
  业务室,负责每年的工程计划、整修方案的制定和正常电话故障申告的登记与排查工作。
  内线站,负责程控设备、电源设备、话务查号台、传真电报、电话会议设备的正常运行与故障测量等工作。
  外线站,负责农场至垦区光缆电路(曙光农场至佳木斯草帽地段)和场部到各生产队及场部地区的架空明线、电缆的维护与电话的安装、维修工作。
  (二)设备维护
  每年春季 4月下旬起进行春季检修,外线人员主要是对杆上设备的各部件紧固与加补缺损部件, 5月初对杆路进行扶正,补打拉线和调整明线的垂度及光缆、电缆挂钩的距离调整与补缺。8月份起进行杆路培土,内线人员主要对设备的机械性能调整与测试。
  (三)故障处理
  为了便于故障的处理,对外线维护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划分 5个维护区,即:第一区为一队、二队、油库、林场、十五队;第二区为场直地区包括十四队;第三区为四队、五队、六队、七队;第四区为十一队、十二队、十三队、种畜场;第五区为三队、农场至佳木斯草帽顶光缆线路。
  具体排除故障时间规定:一般故障24小时内排除;电缆故障48小时内排除;特殊故障72小时内排除。
  (四)管理制度
  通信是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工具,对于国计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信科加强了对各个岗位的管理。
  1979年成立通信科后,即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主要有行政管理制度、话务员文明服务用语制度和各个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1984年以后,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岗位责任制。1992年,对各岗位责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将制度的执行情况与个人利益挂钩。具体实行了科长、党支部书记各自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话务员岗位责任制,外线人员岗位责任制,内线站的传真、程控、电源室的岗位责任制以及财会人员、锅炉工、更夫的岗位责任制。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开展了“树行业新风、创优质服务”活动,向用户公开了 6项服务承诺,设置了监督举报电话和用户意见箱,在员工队伍中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精心服务、锐意开拓、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员工上岗一律佩带胸卡,主动接受广大用户的监督。
  1993年至2000年,通信科先后被管理局、管理局党委授予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