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通信设施 第三节 通信设施
一、机房建设
1953年至1968年,电话班机房面积一直为 18平方米 ,里外套间,里间为话务室包括机房,外间为外线室。1982年6月,通信科从机关搬迁到原农场农业展览馆,总面积为100平方米,其中机房面积达65平方米。至2000年,总面积发展到500平方米,其中机房面积100平方米,另设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库房等。
二、架空明线
1954年秋,开始架设农场至各生产队的通信线路,其中场部到一队10.9杆公里,到二队10.3杆公里,到三队7杆公里,到四队8.0杆公里,到五队11.8杆公里,到六队15.8杆公里,到七队18.4杆公里,到十三队10.1杆公里。1959年架设场部到十二队15.5杆公里,到十四队 0.8杆公里,到十五队2.3杆公里,十二队到十一队线路4.5杆公里。1965年,架设场部到水泥厂 7杆公里,架设团部到三师(现在的红兴隆分局)二级通信线路。1973年,架设团部到到八、九、十队通信线路45杆公里。1982年,架设十三队到水利二队(现种畜场)通信线路0.75杆公里。
从1953年起到1982年止,全场各单位到农垦的通信线路基本构成了整体网络,共计 149杆公里(1985年八队、九队十队三个生产队所架空明线撤销)。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架设的白干线路,由于电线杆年久腐烂影响了通信线路畅通。
从1973年开始逐渐更新电线杆,至2000年,全场 100余杆公里架空明线全部更新为水泥杆和油炸杆。
三、光缆传输
为了解决农场至垦区各管局和各农场通信电路拥挤的问题,农场投资 146万元,架设了农场至垦区的光缆传输线路。工程于1999年 8月28日开始施工,此工程西至佳木斯草帽顶与总局至红兴隆分局光缆主干线路相接,东至一队、二队与农场相接,全长67.7杆公里,其中农场至佳木斯草帽顶为65杆公里、二队路口至二队为 2.7杆公里。为使这一造福于曙光农场的建设工程能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对工程采取了承包的方式,包时间、包质量,确保55天完成施工任务。为了建设好这条通往垦区的信息大通道,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体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发扬了顽强拼搏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苦战了49天提前 6天完成了光缆架设的施工任务。经过全面调试,电路于1999年12月 9日正式开通使用。通信科因按质量要求提前完成此项工程,被红兴隆分局通信中心授予“光缆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参加上述施工的人员有:张义贵 王建国 丛庆仁 刘玉芳 李明伟 尹建国 巩太君 艾厚军邹言辉 张兆芳 裴广伦,其中王建国、刘玉芳被红兴隆分局评为1999年光缆工程先进个人。
四、无线电话
1982~1985年,农场先后开通场部到水泥厂、八队、九队、十队、煤矿、林场、种猪场的无线电话。最初无线电话与场内其他有线电话通话时中间设一个人工转接台,1982年 3月张义贵将其改为自动与共电交换机转接。1994年,农场专网通信与地方长途联网,由于无线电话无拨号功能,所以全场无线电话全部被拆除。
五、载波传输
1985年 5月以前,农场至红兴隆分局的通信线路只有一对铝线架空电路,白天用于电话通信,晚上用于传真电报的传输。
1985年 9月,开通了三路载波电路,从而改变了农场至红兴隆管理局通信电路拥挤的局面。四条电路(一条实线和三路载波电路)中一条用于传真电报和电话会议专线,其余三条电路为通话电路。1993年更换为12路,其中:四来四去到红兴隆分局用于通信话路;一路用于传真电报和电话会议专线;另外三路1993年5月至1994年12月用于至佳木斯市邮电局长途话路。由于1999年架设的农场至总局光缆电路的开通,将其载波设备拆除,从而农场结束了使用载波通信设备的历史。
六、电话会议 传真电报
曙光农场是1968年起开始使用电话会议设备,主要是接听农场总局、管理局及省里召开的电话会议。最初是人工转接,2000年改为拨号自动接线收听。
传真电报是从1981年随红兴隆管局一起开始启用的。最初使用的是上海生产的 122—Ⅰ型圆珠笔记录头式传真机,在普通80克白纸上划纸记录,记录速度每页需6分钟左右的时间。1991年更换为桂林生产的感热式三类自动传真机,其特点是速度快、图象逼真,收报速度每页只需10秒钟左右的时间。1999年再次更换为上海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生产的RICOHFAX/188型传真机,性能进一步提高。
七、长途电路 市话交换
曙光农场的长途电路,1993年 4月以前一直是从农场交换机到地方桦南县驻曙光支局设一条人工专用线,用于拨、接国内长途电话。1993年 5月起,农场通过至总局载波电路开通三路至佳木斯市邮电局以放小号的方式来实现长途通信。1994年12月16日,农场开始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后,电话与地方实现长途联网,利用地方光缆电路开通一个2M口数字中继电路,来、去各15条,从此农场到国内、国际长途电话实现了全自动直拨。
市话电缆全场出局1000余线,主干线采用铁皮槽道式架挂,支干线采用电缆钩架挂,最远至第三生产队,采用的是HYA50×2×0.5电缆7公里。
交换机设备从1953年起使用磁石式30门交换机,全场电话10余部。到1986年电话安装仅达96部,发展十分缓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意味着速度和效益,因此,利用先进的通信工具传递信息已成为人们的急需。在地方光缆线路开通使用的基础上,农场于1994年投资41余万元将200门共电交换机更换为上海震海电讯有限公司生产的HJD04RM数字程控交换机,终装1500线,至2000年电话已发展到1 300余部。
1986~2000年期间,由于农场资金短缺,无能力投资,因此,通信建设发展相对缓慢,用户安装电话十分困难,主要原因是没有电话线路,有些急于安装电话的用户便自己购买平行线从农场交换机一直扯到家,使场直地区形成像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电话线路。
为解除上述问题,农场通信科曾多次与分局通信中心与器材公司洽谈,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赊回30对电缆5 000余米、50对电缆7 000余米和 200对出局电缆近千米,以及电缆分线箱等附属设备。对场部地区和部分生产队的电话线路进行了改造和架设。15年中,通信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建设农场通信事业不断发展。
电话发展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34 单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