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统计 第四节 统 计
一、统计体制
农场总局根据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体系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确定了农场以综合统计为中心,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系统配套的统计体制。农场综合统计部门,一直隶属财务科,配置 1人,负责农场经济活动的全面统计核算,定期向上级报表,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综合意见及实行统计监督等。15年中,农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了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为指导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工作
(一)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分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在农业上有季节性阶段报表。其中月报表主要有,林业水果生产情况;畜禽存栏月报;畜牧业产品、产量月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劳动情况;人口情况;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国家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等共10种。季报表主要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季报;建筑业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季报;现有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开始列入统计)等共 5种。根据农场生产需要,在麦收、秋收大忙季节,农场综合统计部门,每天收集生产队统计数据,汇总,为领导抓进度、指挥生产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和日上报。无论何种报表都必须遵循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的基本原则。
(二)统计调查
1985年以后,农场全面完成了各级政府部门拟定的调查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相应的统计调查。1985年、1995年,先后完成两次全国工业普查。1996年,完成了全国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1990年,完成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2000年,完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部数据均采用光电方式进入微机。在多次普查中,农场取得了优异成绩,被分局评为普查先进集体。一名同志被授予省级优秀普查员,被总局评为普查先进个人 1人,15人被农场评为普查先进个人。
(三)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
根据《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属哪级统计工作范围内的统计资料就由哪级负责管理。1986年以后,农场综合统计部门每年将农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果、财务状况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等汇编成册,交资料室、档案室统一管理。汇编资料定期向农场及各部门、基层单位公布,为农场领导及各部门制定改革方案、编制计划、指导工作、实施决策等提供了依据。同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其中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以有效手段进行保密,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四)统计信息网络建设
1988年,农场为加快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传统的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编制了新的数据处理程序,配备了微机。1992年,统计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表实现了软盘传递。1996年,统计报表转入超级汇总阶段,使数据处理程序简捷、直观,便于掌握。1997年以后,农场统计部门实现了与总局、分局网上报表。2000年,农场在原有 1台微机的基础上,又新购置专业微机 1台,适应了统计软件对微机配置的更高要求,为统计信息自动化打下了基础。
三、统计队伍
1987年,农场共有统计人员43人,其中专职33人,兼职10人;按职称分有统计师 1人,助理统计师1人,统计员8人,其他职称4人,无职称29人。1988年,农场进行了职称改革,至1990年,具备统计职称资格的共31人,其中高级统计师1人,统计师3人,助理统计师10人,统计员20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统计人员除每年参加农场举办的冬训班学习外,还多次参加红管局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学习。1997~2000年,为适应微机的广泛应用,统计人员40人次先后参加了红兴隆分局举办的统计继续教育班、微机统计软件学习班和农场内集中培训班学习,培训率达100%。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微机软件应用及操作水平。1998年至2000年,红兴隆分局为农场所有国有单位办理了《统计登记证》。到2000年,农场专、兼职统计共31名,具备统计职称资格的共16人,其中统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5人,统计员10人;无职称17人。
1996~2000年,农场统计部门连续5年受到分局表彰。1990~1995年,翟建军连续6年被评为红管局统计系统先进个人。1996~2000年,胡芳连续5 年被评为分局统计系统先进个人。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1980~2000年)
表4—4
说明:统计时间为每年12月31日。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均为当年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