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二章 财务管理

章下序



  1986~2000年,农场正处在经济体制大变革时期,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的承包经营模式迅速铺开,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顺利实施。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1986年,农场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经济核算的工作意见(试行)》,使农场新的二级核算模式初步形成。“八五”期间,农场成立了场内银行,以便生产队(厂)进行经济往来时进行结算。同时,编制了关于场内银行限额结算单,制定了《场内欠据转账凭证管理办法》,使农场与下属单位、生产队(厂)之间的经济往来有了结算的规则和办法,建立了较好的业务往来秩序。
  1993年初,农场实行了场属单位和生产队在农业银行开户,结果导致了财物分散,资金失控。不久就纠正了这种倾向。同时,由于资金短缺,财经纪律不严等原因,造成各单位之间与农场形成了三角债,致使农场资金极度紧张。有鉴于此,农场1996年下发了《关于落实资金回收工作责任制的若干规定》,加强了资金回收工作。同时,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农场进一步落实了家庭农场“两自理”制度。1998年,制定了《预留生产准备金制度及利费上交办法》和《生产队管理人员对利费收缴与个人分配挂钩办法》等文件,家庭农场“两自理”率和利费上缴率均呈上升趋势。
  15年中,农场实现利润有较大波动。1994年亏损额高达 441万元(水泥厂停产)。1998年盈利863万元。15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2 976.40万元;累计上缴利、税1 503万元;人均收入由1986年的569元,增加到2000年的2 845元,提高了 5倍。农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职工生活有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