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场经营情况

第二节 农场经营情况



                 第二节 农场经营情况
  一、产品销售和经营收入
  “七五”期间,农场粮食实行购、销制度改革,但根据国家形势,粮食产品仍以统管为主,农场粮食部门负责上交国库,外贸负责大豆出口业务,同时负责议销活动,并积极争取合同定购和专储粮任务。每年农场新粮收获后,除把三粮(种子、口粮、饲料含工业用粮)按计划落实给生产队,余粮由国家收购和专储。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加强销售队伍建设,制定了产品销售政策,推广了销售大包干办法等,工业产品销售收入逐年上升。此期间,农场工农业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主营业收入由1 816万元上升到3 745万元。“八五”期间,由于粮食市场逐渐放开,国家收购和专储粮食指标减少,开始出现卖粮难问题,粮豆销售价格低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场部分工业产品质次价高,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使主营业收入年最低4 537.50万元,最高 6 493万元。进入“九五”期间,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等综合措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造成粮食积压,卖粮难的形势更加严峻。为改变这种局面,农场粮贸部门加强了服务,积极收集市场信息,对外联系新老客户,销售形势逐年看好。此期间,每年主营业收入由5 099万元增加到8 447万元。
  二、生产费用
  影响生产费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1.生产资料涨价;2.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3.职工工资增加;4.新技术推广应用;5.作业和管理措施的改善(基本建设投入);6.自然灾害的影响等。15年中,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农场生产费用逐年变化,并呈直线上升趋势。“七五”期间,除1986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外,1987~1990年,生产费用在2 329~3 574万元之间变化,属稳中有升。“八五”期间,在4 262~7 667万元之间变化,增幅在 3 000万元以上,变化较大。“九五”期间,生产费用波动很大。1996年,高达13 774万元。因此,农场为提高效益,首先在成本控制和限制非生产开支上出台了“办法”和“规定”,如在农业上加大了斤成本控制力度,在工业上采取了成本逆控,非生产单位落实了经费目标责任制,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至2000年,农场生产费用为6 826万元,比1996年降低了50%倍以上。
               农场生产费用支出统计表
                  (1987~2000年)
  表4—8



  注:此表包括家庭农场费用支出。
                 企业管理费支出明细表
                  (1986~2000年)
  表4—9



  三、产品成本
  (一)农业产品成本
  农场兴办家庭农场以来,在会计核算上,由全部计算农业成本,转化为只核算家庭农场往来,家庭农场自理的费用由家庭农场自行核算,生产队每年度对主要农作物成本情况,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剔除不合理因素后,汇总计算主要作物总成本、亩成本、公斤成本等。
  1985年以后,农场加强了农作物产品成本控制力度。1991年,农场制定了“四大作物斤成本控制指标”,即:小麦0.25元/斤,玉米0.15元/斤,大豆0.375元/斤,水稻0.225元/斤。当年,四大作物斤成本均控制在计划指标内。1999年,农场制定了场发 [1999]4号文件《关于印发农作物公斤成本责任目标实施方案》,由过去的事后控制,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全过程的控制。全面推广应用了节本增效的新技术、新品种,狠抓了常规措施的标准化管理等,成本控制成效显著。但产品成本高低还受以下综合因素影响:1.生产费用的变化;2.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如1986年农场普遍遭灾,大面积减产,部分绝产,导致粮豆平均亩成本,平均公斤成本骤增。3.人工费用的增加。1986~2000年,职工工资大幅度增加,以水稻为例,“八五”末期,亩成本中人工费用约为60元,占亩成本的 20%。进入“九五”时期,人工费用则明显提高,约占亩成本的%。“九五”期间,农场粮豆单位产量迅速增加,以 1997年为例,四大作物亩产均达到历史新高,平均亩成本为191.80元,比1995年,亩成本降低 32%。15年中,虽有多项导致成本增长的不利因素,但粮豆单产大幅度增长,四大作物平均亩成本、公斤成本仍为下降趋势。
  “七五”期间,除1986年因农场普遍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属极非正常现象,没有可比性外,1987~1990年,粮豆平均亩成本由51.81元增加到88.29元,平均公斤成本由0.34元增加到0.39元,比较平稳。“八五”期间,亩成本在110.37~154.84元之间变化,四大作物平均公斤成本在0.49元到0.89元之间变化,波动较大。“九五”期间,随着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亩成本由280.25元降低到146元,粮豆平均公斤成本由0.72元降低到0.54元。其中,小麦公斤成本由 1.12元增加到2.61元,其原因是质量低、面积小、成本高;玉米公斤成本由0.50元降低到0.28元;大豆由1.61元降低到1.16元;水稻由0.67元降低到元 0.37元。除小麦外,其它均为下降趋势。
                主要农业产品成本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4—10                               单位:元


  
  (二)工业产品成本
  “七五”期间,原煤吨成本在21.76元到30.10元之间变化。“八五”期间,原煤成本在29元到48元之间变化,均属正常范围。进入“九五”期间,原煤吨成本波动很大,特别是1996年,因为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并且原煤产量低,吨成本猛增至 331元。1998年,矿井达到安全作业状态,井口实行承包经营后,原煤吨成本降至42元。15年中,农场水泥吨成本波动很大,由于消耗大、不达产、负债重等原因,1990年,水泥吨成本为 273元。1994年,水泥吨成本高达 296元。1995年,曙光水泥厂清账还债。1997年,原曙光水泥厂破产后,重新组织生产,更名“兴隆水泥厂”,由于科学管理,特别是学“邯钢”、学“海尔”的管理经验,实行了成本逆控,费用下降、产量上升、销售渠道畅通,水泥吨成本逐年下降,至2000年,水泥吨成本为218元,比1994年降低26%。农场其它工业产品,如大米、面粉、豆油,随着企业的生产费用、产品产量、销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总的看在“九五”期间属于下降趋势。具体情况见下表。
               主要工业产品单位成本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4—11


   
  四、经营成果
  1986~2000年,农场累计生产粮豆54万吨,其中交售粮豆35.50万吨,商品率为 65.74%。主营业收入69 112.40万元,其中农业为29 283.40万元,工业为34 701万元,其它为 5 228万元。经营利润总额 2 976.4万元,其中,农业利润2 950.8万元,工业利润 157.60万元,其它-131.70万元。农场15年累计上交利润与税金1 503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与经营成果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4—12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