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污染防治
第一节 污染防治
第一节 污染防治
一、污水治理
农场场部地区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医疗污水、工业废水等,年排放总量约20万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985年,农场职工医院,修建了一条 400延长米的地下排污管道。同年,农场投资30万元购进一套污水处理设施,用于医疗污水处理,防止了病原体的二次污染。1989年,曙光乳品厂建设时,修建了氧化塘 1处,使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氧化塘处理后排出厂区,减少了对农场和河流的污染。1997年,银行住宅修建1条1 000延长米污水排放管道。2000~2001年,农场先后建成两条污水排放主管网(道),分别为950延长米和800延长米,解决了小学楼、机关办公楼及部分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受益人数达到2 000人。
二、烟尘的污染与防治
农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取暖锅炉、居民生活和餐饮服务行业燃煤排放的烟尘中的有害气体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 “九五”期间,农场环保科与交通、农机等部门联合,先后为400余台车辆(汽车和农用拖拉机),安装了磁化节油器,使尾气治理率达到 80%。2000年,农场更新了部分锅炉除尘设备,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为 70%。城镇空气环境保护基本达到国家大气环境标准(GB3095—1996)。
三、固态废物处理
1983年,农场成立了卫生清洁队,归属于卫生科下属的防疫站管理,主要负责场区生产、生活垃圾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废弃物的清运工作,并做到日产日清和填埋焚烧处理。年清运垃圾 3 000余吨。1985年,农场职工医院建成焚烧炉,用作医疗废弃物的焚烧,防止了医疗垃圾的污染。1990年以后,随着农场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增多,年清运垃圾 5 000余吨。1995年,卫生清洁队增加到20人,清运车5辆,年清运固态废弃物6 000吨,1983年至2000年,农场共处理固态废弃物 7.2万吨。其中生活垃圾(包括医疗废弃物)主要处理方法为填埋和焚烧,人畜粪便用于农田土壤改良,炉渣用于制砖和道路铺垫,综合利用率达到 97%。场区固态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90%(略低于国家规定的二类标准)。
四、噪声控制和管理
农场场区内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工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80年代初期,农场科技人员对修造厂马力试验车间设备进行了噪声控制改造,获得成功,减轻了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990年,通过鉴定,并获得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达到了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级标准)。1997年,农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农垦总局发布的《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办法》等文件精神,加强了场区内噪声的控制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使用产生噪声的机械数量和工作时间进行了严格控制,严禁夜间 (22:00至次是6:00)施工。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农场规定,学校周围 500米内不准有产生噪声的企业。1999年,农场环保部门依法责令搬迁了中学门前一户产生噪声的个体木材加工企业。同时,农场加强了对交通运输噪声的管理,严禁过往车辆在学校门前鸣笛。在学校中考期间,环保部门协助学校设岗监督,保证了考生考试期间不受到噪声干拢。
根据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要求,农场环保部门于“八五”、“九五”期间,先后对农场场区内15户歌厅、舞厅进行了环评,对合格者颁发了环境噪声许可证,环评发证率达到100%。截止2000年,农场城镇噪声环境质量基本达标(GQB3095——90,区域环境噪声一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