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新闻报道

第四节 新闻报道



                  第四节 新闻报道
  一、对内报道
  1986年至1992年,农场广播站共播出新闻稿 1 320篇。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宣传每晚6时15分和晚7时30分两次播放,每次20分左右。1986年~2000年共播出“曙光新闻”1100期、4 280条。电视台先后开办11个栏目,制作专题片76部,获奖作品18部。
  为了搞好对内宣传报道,农场还创办了一些内部刊物、小报等。1988年初,农场党委宣传部创办了《理论战线》战报,每月印发两期,至1989年,累计印发48期。1990年,党委宣传部创办的《曙光之声》,至2000年5月,共编辑印发了115期。每年在麦收、秋收农忙季节,坚持编印《麦收报》、《秋收报》,1986年至2000年共编印800余期。15年间,先后编辑出版了《热土》等三集文学刊物。
  二、对外报道
  农场坚持以《红兴隆报》、《农垦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等报刊作为基地,围绕农场党委的中心工作, 用静态和动态新闻对场内外进行宣传报道。 为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有利的思想保证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和时代精神,讴歌了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模标兵等,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农场,献身于农场事业的热情。
  1984年~2000年,农场认真搞好对外报道,报纸刊用农场投稿 850余篇,其中报纸一版刊发60篇(其中大版面一版搞件21篇,一版头条12篇),获奖作品4篇。1991年9月26日,于广义采访撰写的《曙光情义演,场面感人》。报道稿刊登在《农垦报》一版头条,并荣获新星杯现场新闻一等奖。王秀红采编的《世界需要热心肠》,荣获《农垦日报》新闻大赛三等奖;《刘承德和他的下岗职工抓猪队》 ,获《大荒之子》征文二等奖;《育秧棚通上自来水》,被评为“兴凯湖杯”年度好新闻作品三等奖。《塞北荷香》摄影作品,在建国50周年摄影作品展览中获银奖。
  三、新闻报道队伍与培训
  1984年以后,农场党委宣传部设有专职新闻干事,广播站、电视台配有专职采编人员,各基层单位、生产队设有业余新闻报道员1~2人,全场共计50余人。“七五”期间,由党委宣传部主办,组织部协办的报道员短期培训班,每年举办两期,每期4~7天。1990年 7月,在曙光水泥厂举办的报道员培训班,70余人参加学习,邀请了《农垦报》记者、编辑讲课,主要讲解了“新闻写作基础理论”、“通讯员写作简本”等内容。“八五”、“九五”期间,每年举办一期报道员培训班,每期40余人参加。1984~2000年期间,累计培训新闻报道员 650人次,并由短期培训班和强化培训相结合,培训骨干报道员10余名,加强了新闻报道队伍建设。
  1990~2000年,农场新闻工作者王秀红、于广义、庞莉、左传福等,先后荣获《黑龙江农村报》优秀报道员1人1次、黑龙江农垦优秀新闻工作者2人共8次;入选为“百强通讯员”之列1人2次;荣获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1人3次。
               报纸一版刊发农场稿件一览表
                 (1984年~1999年)
  表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