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七章 人民武装
章下序
农场武装部受红兴隆分(管)局人武部和农场党委的双重领导。1986年至1996年,武装系统先后划归地方和现役两次变化。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武装部编制和训练也相应加以调整。军事编组由原来的大规模步、炮编制,向专业技术分队和应急分队转化,军事训练逐步转向专业化和高技术领域。民兵组织也由过去的军事训练转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农场武装部根据分局军事部门及农场党委的要求,组织全场民兵,先后开展了“科技之冬”、“以劳养武”、“百面红旗竞赛”、成建制用兵、创建标杆队等活动,逐步将民兵队伍培养成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一支过得硬的基层民兵组织。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由兵团时期的作训股改为人民武装部。1986年,根据红兴隆管理局人武部建设训练基地的要求,农场以原赤眼蜂站为基础,建成了设有办公室、弹药库、食堂,总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民兵训练基地。当年,武装部编制5人,另设警卫3人,后勤5人。1989年 7月,农场成立了人民武装委员会,加强了对武装工作的领导。1990年,枪支、弹药由红管局人武部统一保管。军事训练逐步集中管局训练基地统一进行,编制逐步缩小,人员不断分流。1997年,正式编制为2人,其中部长1人,干事1人。
农场武装部原装备有75炮3门,重机枪12挺,53轻机枪60挺,步枪70支,37高炮3门,60迫击炮12门,手枪4支,信号枪2支。以上武器于1990年送红管局人武部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