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技术推广应用
第三节 新技术推广应用
第三节 新技术推广应用
一、农业新技术
1、1985年,农场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与直播 (漫撒)对比试验,至1987年。试验结果:3年平均单产6 017公斤/公顷,比3年直播平均单产3 860公斤/公顷,增产2 157公斤/公顷,增产率为56%,水稻单产出现了新的飞跃。1996年以后该技术成为常规措施。
2、1993年开始,推广“水稻钵育抛秧摆栽技术”。钵育苗 (营养块育苗)特点:稀播、壮苗、早栽,其中抛秧、入土浅、分蘖节位低、高产;钵育摆栽:秧苗分布均匀、深浅适宜、返青快等。与对照比(旱育稀植)亩增产10%~13%。
3、1996年以后,农场推广了 “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即以旱育秧苗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为主要内容的高产栽培技术。截止2000年,农场有85%的水稻田按三化栽培要领实施及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九五”期间水稻年平均单产为7 800公斤/公顷,比“八五”期间年平均单产4 820.7公斤/公顷增加62%。
4、1996~2000年,农场落实 “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示范实施”。曙光农场为总局辐射区,示范面积为农场玉米播种总面积。农场采取了综合增产措施,在播种方式上采取了玉米直播(17 0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4%,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面积 23 000亩,共计4万亩。耕作要求采取全方位深松(深度30~35厘米);合理施肥 (包括叶面肥);品种选择为移栽选四单16,地膜覆盖选四单19,直播选东农 248、四早六;采用化学除草,病害虫的防治采用种子包衣等。由于多项新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玉米单产不断增加,1997年,农场玉米平均单产为570公斤/亩,公顷产量达8 55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至 2000年,年均播玉米4万亩,由于新技术的综合利用,玉米年平均单产 7 501公斤/公顷,比“八五”期间年平均单产4 740公斤/公顷提高58.4%。
5、1988年以后,农场大面积推广了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即实施垄体垄沟深松、垄下分层深施肥,垄上双行精量播种。 这是大豆栽培技术上的一次革命,增产幅度为30~45%。“九五”期间,由于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最高年份平均公顷产量达 2 497公斤,比“七五”期间平均公顷产量增产率为42%,大豆产量登上一个新台阶。
6、1993年,农场大面积推广应用了 “玉米原垄卡种大豆技术”,即:对上年有深松基础的玉米地原垄卡种大豆。该项技术是耕作改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增温、保墒、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等特点,对于农场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保墒更具有重要意义。当年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比玉米茬春耙垄作种大豆增产10.4~18.2%,平均每公顷增产260公斤。节约油料、节约人工及机械作业费,共计105元/公顷,1995年后成为常规措施。
7、“九五”期间,农场大面积推广应用了“种子包衣技术”,包衣率达90%以上。种衣剂比常规药剂拌种防病治虫效果提高65%以上。
8、80年代初期,农场第十五生产队率先试用了 “地膜覆盖技术”,主要用于经济作物和蔬菜,增产幅度为 30%以上,当时称为白色(白色地膜)革命。进入90年代开始用于水稻旱育苗。1995年以后,地膜覆盖主要用于玉米栽培。1996年至2000年,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累计推广 5万余亩,平均公顷增效益 2 000余元。这一措施改革了传统的栽培技术,解决了本地区积温低,影响作物成熟的难题。
9、进入90年代,农场开始推广 “叶面施肥技术”。其特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抗灾、健身防病、早熟、高产、优质、高效等。1990年,推广应用了“增产菌”,主要是叶面喷施和用于拌种,主要用于36 577.5亩(2 438.5公顷)小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2%,其中拌种面积为1 971公顷,叶面喷施面积466.7公顷,增产幅度为14%,投入产出比为 1:25.6。2000年,推广应用绿浓素,小麦增产7.5%,大豆增产9.4%,投入产出比1:6.3;水稻增产率为10.6%,投入产出比1:36。
10、1998年以后,农场进行多点示范“玉米早密优技术”和“大豆深窄密技术”,其中大豆“深窄密”技术比“三垄栽培技术”增产幅度为 10.7%,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农机新技术
1986年以后,农场始终坚持了农机为农艺新技术服务,不断改进耕作方式,创新和引进新装置、新机具并推广应用,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
1、推广应用 “以深松为主、深浅交替耕作技术”,先后创新和引进新型耕作机型深松犁推广应用,保证了“深松少耕”技术实施。1999年以后,终止了平翻,全面推广了“深松免耕”新技术。
2、1993年,在37台3BJ~6W垄作机上成功改装了卡种装置,并推广应用,即:将原机的深松施肥标尺改成深松施肥刀,将原机的限压轮卸下安装复土盘 (用34耙片和旋转锄草器轴承及座)。改装后的机械,保证了“玉米原茬双卡种大豆技术”的顺利实施。
3、四大作物的侧深施肥装置的创新和引进, 并推广应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保证了作物生长全过程不脱肥。平均增产幅度10%~20%。
4、1992年,农场推广应用了 “联合收获机加大滚筒转动惯量”技术,提高脱净率,共推广应用24台,当年增收粮食47.75吨。
5、推广应用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装置 24台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6、1994年后,推广应用了磁化节油消烟器88套,节约燃油35.2吨。
三、畜牧新技术
1、80年代初期,农场在红管局率先推广了 “冬季塑料大棚养猪技术”。其优点是:保温节能,降低饲料消耗,提高仔猪成活率,缩短饲喂周期。进入90年代,此技术推广覆盖率已达100%。
2、80年代初期,农场畜牧技术人员推广应用了 “生猪直线育肥技术”,要求仔猪品种好,科学配比,合理免疫,圈舍喂养。生猪从初生到出栏7个月,体重为100公斤。90年代初,用全价混合料饲喂,从初生到出栏降低到5.5个月~6个月,体重仍可达到100公斤。
3、90年代初期,对猪的繁殖采用了 “人工输精技术”。其优点是:减少疾病,提高种公猪利用率,改良品种,提高瘦肉率。
4、90年代中期,农场畜牧技术人员在黄牛改良中推广了 “黄牛人工输精技术”。受胎率高达90%以上,每头黄牛年增值达500元。同时试验了“波尔山羊人工输精技术”,可改良品种,提高受胎率。
5、2000年,农场推广应用了“酒糟育肥架子牛技术”。每头牛可增效 300元~400元。同时推广应用了“氨化饲料”、“青稞饲料”等。
1986~2000年,农场主要研究、试验新项目,推广新技术、新措施,开发新资源、新材料,应用优良品种等,共计37项,新增效益 3 000余万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在农场得到充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