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技体制改革
第五节 科技体制改革
第五节 科技体制改革
一、落实科技人员待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放活科技人员若干政策的规定》,具体落实了多项政策:凡享受浮动一级工资待遇的科技人员,自享受当年起在农场工作满 4年,可转为固定工资,继续留在农场工作;从第五年起享受再向上浮动一级工资的待遇。对在各条战线上承担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的科技人员,有发明创造,做出重大贡献,可破格晋升、晋级并给予表彰奖励。农场先后于1989年11月,1991年10月,1995年11月17日~19日,1998年11月20日~22日,4次共为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700余人次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1993年,农场根据曙场发[1993]37号文件《关于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通知》,落实了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在岗科技人员,享受岗位津贴和加发年功津贴的待遇( 1997年,工资进行套改后,按新办法执行)。1993年,农场根据曙场发 [1993]36号文件《关于印发出售公有职工住房方案的通知》精神,落实了1983年以前获中级职称科技人员、国家统一分配来场工作的本科、大中专毕业生、非国家统一分配来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初级科技人员和在职教师等,享受不同比例降低售房评定价的待遇,并对住房面积做了明确规定。同年,农场印发了《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落实了具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享受报销90%的住院医疗费和报销 80元门诊费;中级职称科技人员享受80%的住院医疗费和报销60元门诊费待遇。2000年 7月1日,改为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执行。
二、放活科技人员政策
放活科技人员的政策,包括:鼓励科技人员搞好有偿技术服务;允许有计划、有领导地组织部分科技人员到第一线搞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工作;允许停薪留职、离职、转岗的科技人员,从事承包、租赁、领办、创办科技经营活动;并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从事第二职业等。
(一)集团技术承包
1989年,农场试行了“集团技术承包”。1990年,制定了曙场发[1990]30号文件《关于下发集团技术承包方案的通知》,成立了集团技术承包领导小组,组长为李敢峰,副组长为朴铜春、赵洪林、倪新民。承包方为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共60余人,发包方为生产队或家庭农场。双方签订了承包合同,承包四大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面积为 4 000公顷,指标为各项作物完成承包面积的基础上应达到的单产指标、新技术措施。《方案》对技术服务费分配原则、奖励政策及严格验收制度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经过一年的实践,经有关部门认真验收,达合同指标,增产粮豆1 015吨。
1991年和1992年,连续两年对小麦进行了单项有偿技术承包。科技人员 175人次在各生产队蹲点,推广应用新技术5项,培训职工420人次,完成了年度合同指标。这两年,参加集团技术承包科技人员累计19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7%,累计增产粮豆 2 095吨。作物种植有偿技术承包虽因多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但对1993年以后的畜牧、医疗、卫生等专业等技术人员有偿技术服务提供了经验。
(二)科技人员承包、租赁、创办企业
1995年,八一农大本科生兽医师李鹏飞、张淑惠夫妇开办了兽药店,用聪明才智、专业技术为用户选购优质新产品,宣传普及新技术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提高了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农机工程师孙华于1997年创建了曙光铸造机械厂,为家庭农场提供深松犁系列产品的整机和部件,经过不断的创新,其产品性能和质量在垦区内有一定的声誉。截止2000年,产品已在总局内22个农场推广应用,并供不应求。农场曙光种畜场场长、助理兽医师苏立田,于1994年通过竞争租赁了濒临倒闭的曙光种猪场,他在饲养、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采取了科学繁育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规范饲养等措施,使生猪养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并增加基础建设投资。至1997年,利润突过百万元大关,2000年,年创产值达 260万元。2001年,苏立田买断曙光种猪场,成为民有民营企业,更名为“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垦曙光苏立田生猪养殖场”,安排下岗职工20余人(月工资600元~800元),每年为农场和周边地区生猪养殖户提供优良仔猪4 500~5 500头。苏立田多次被农场评为科技示范户,被红兴隆分局评为十佳青年,被总局授予“星火带头人”和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三)科技人员从事第二职业
1990年至2000年,农场在岗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的达20余人。其中,八一农大本科毕业生、畜牧兽医工程师英若忠,黑龙江农垦林牧副特产专业毕业生、林业工程师武玉刚等,从事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等,年增收入两万元以上。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放活科技人员政策的落实初见成效。截止2001年,农场停薪留职、转岗和在职的科技人员共40余人,通过承包、租赁、创办、领办企业和从事第二职业,年创产值达 360万元。在他们所创办企业中,安置下岗职工60余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比较显著。
(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
1989年至1994年期间,农场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如“身宝可乐饮料”、耐低温防水材料—拒水粉,先后通过有偿转让、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增收入20余万元,并为科技成果商品化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