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科协 第六节 科 协
一、科学技术协会
农场科学技术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普及、科技信息收集整理和传播、科技咨询、人才培训,维护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表彰奖励在科技科协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组织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农场长期规划、管局以上科研开发项目进行论证等。
曙光农场于1983年9月召开了首届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15人。大会讨论通过了《曙光农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曙光农场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董振瑞当选为主席,李永辉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曾鹤松,委员有杨清福等11人。同时,成立了农学、农机(含工交)、畜牧兽医、医疗卫生、建筑等5个专业学组(1988年以后改为学会)。1988年 5月12日,农场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暨科协第二届代表大会,红管局科技处处长丁涛,红管局科协主席朱长山到会讲话,农场科协副主席连继哲、朴铜春分别做了科技工作报告和科协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农场第二届科协委员会,赵登臣为主席,连继哲、朴铜春为副主席,胡锁坤等9人为委员。同时,新成立了教育、工业、摄影三个学会。农场于1991年3月22日召开了曙光农场科技表彰暨第三届科协代表大会。红管局科技、科协领导丁涛、朱长山到会祝贺,农场领导于生、李敢峰、朴铜春、连继哲、姜学章等出席了会议。科协副主席姚兰总结了第二届科协代表大会以来的科协工作和落实了“八五”期间科协工作规划,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科协主席于生,副主席姚兰,委员有李敢峰等19人。调整和新增共12个学会。1995年、1998年9月和1999年8月由于人员调动,及时改选了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截至2000年,科协下辖学会12个,会员43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90%。
曙光农场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表
(1983~2000年)
表6—8
农场各学会领导成员名表
(1991年)
表6—9
二、科技普及
(一)电视教育
1990年,农场广播电视局在科协的协助下,在电视节目中开设了“科技之窗”栏目。当年,在红管局评比中该栏目获“优秀栏目奖”。进入“八五”期间,电视局除播放科技、法规科教片和科普录像带外,自行录制了“有机无机复混颗粒肥研制与应用”方面的、“保护地栽培辣椒新品种技术”、“耐低温防水材料—拒水粉”等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等专题片,为科技成果鉴定和新技术推广及广告宣传提供了直观的、动态的科学依据。截止2000年,农场电视局共播出科普专题片、科教片、科技新闻片60等余部,录制专题片8部。
(二)科技培训
1985年,农场科协与教育中心共同举办了首届“微机应用”学习班,邀请原农场职工子弟中学毕业生王金友(现为教授)授课。参加人员有农场领导、科级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88人,历时7天。微机应用技术首次引入农场。
1986~2000年,农场始终坚持了利用冬闲时间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称为“冬训”,90年代后称为“科普之冬”活动。截止2000年,累计办各类技术学习班 88期,培训时间400天,培训人数 4 480人次。15年间,农场通过开展“科普之冬”活动和邀请专家讲课、送科技下乡活动等,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培训,受教育职工达6 000人次。
1988年、1989年、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农场先后邀请了农垦科学院农艺师,八五二农场高级农艺师胡家禄,红兴隆管局科研所教授温发钧,农垦科学院水稻专家徐一戎等,分别来场传授了“香菇栽培技术”、“牧草栽培技术”、“奶牛饲养及科学管理”、“测土施肥技术”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等。1998年以后,农场科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高产大王、科技示范标兵、科技致富带头人等10余人,开展了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到15个生产队的家庭农场传授了“水稻钵育摆栽技术”、“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棚室生产提前延后成熟技术”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
(三)科技信息传播
1986年,农场科协订阅了《北大荒农业》、《北大荒农机》(后合刊《现代化农业》)杂志25份,并及时传递到各单位和有关科室;同时还订阅了《科技博览》、《农业机械》、《企业管理》、《饲料加工》、《信息报》、《黑龙江科技报(农村版)》等10余种报刊共166份。1993年,增订了《研究与开发》30份。1996年红管局科协赠阅《科技经贸信息》30份。1998年以后,由于资金紧张部分刊物停订。截止2000年,累计投入科技报刊费1万元。
(四)创办科技刊物,汇编资料
1990年1月至1994年末,农场科协自办了《曙光科技信息》,共出版 50余期,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1995年停办。1990年和1991年,农场科协先后编辑出版了《曙光农场优秀论文集》两集,共 400册,赠予红管局各农场,发至农场各有关科室部门和基层单位,使优秀论文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农场科协组织统计人员编辑了《曙光农场统计手册》两册。1992年,农业技术人员编写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手册》,共印制 300余册,及时发至家庭农场水稻种植户手中。1996年,农场为保证“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的实施,农场科协组织编写了《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手册,印发了 150余份。1998年以后,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农场科协与武装部合作编写了《庭院葡萄》、《白瓜子》、《向日葵》、《食用菌》等高产栽培技术手册500册。截止2000年,共编写印发各类技术手册3 000余册,为职工发展经济作物推广新技术提供了服务。
三、学术交流
1987年,农场科协组织开展了论文交流活动,共50人参加(包括6名农场领导)。有7篇论文被评为一等奖,并被推荐到红管局科协参加交流。1990年,农场实施“科技兴场”战略方针,以此为主题,共收集论文 111篇,有大农业、医疗卫生、会统、建筑、经营管理、政策研究等11个专业和部门的人员参加,内容丰富、质量高、范围广。1992年 3月,农场科协在全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讨论,共征集论文62篇,农场科协主席于生、副主席姚兰、副场长刘道海都撰写了论文参加交流。《劳动者的科技意识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等12篇论文获奖。
1995年 3月,农场召开了科技暨知识分子工作会议,科协收集了论文60余篇,并组织了大会交流。“玉米移栽”、“双卡技术”等的效益分析,“水稻钵育抛栽、摆栽技术”试验体会等 8篇论文获奖,为扩大新技术推广面积提供了科学依据。1996年以后,农场论文交流主要以学会活动为主,特别是大农业各学会活动很活跃。
1986年至2000年,农场科协坚持了年度学术交流活动,共收集论文 690篇,其中:大农业303篇,教育108篇,医疗卫生137篇,会统30篇,专题讨论 62篇,其他50篇。被评为农场级优秀论文125篇,被管局以上科协和各学会评为优秀论文 65篇,总局级以上科协或各学会优秀论文32篇,在各刊物上刊登的30余篇,在国家级学术交流会上宣读的4篇。
农场发表的各类科技论文一览表
(2000年)
表6—10
续表6—10
续表6—10
四、表彰奖励
1986~2000年期间,农场历届领导坚持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科协工作(代表)会议,除总结工作、布置任务外,表彰奖励在科技、科协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优秀项目、优秀论文等也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1986年,农场召开了科技知识分子大会,会上表彰了李永辉等10名科技知识分子标兵和张良作等34名科技、科协先进工作者。1990年,印发了曙场发 [1990]3号文件《关于表彰奖励科技科协先进集本和个人的决定》,表彰奖励了农场先进科技科协工作者孙英臣、郭连仲、于义柱、王永祥等30人;先进科技集体拒水粉厂、医学会和工业学会;专业技术操作比赛白华等11名优胜者。1995年印发了曙场发 [1995]14号文件(表彰奖励决定), 表彰奖励了先进集体:第四生产队、农业科;先进个人:李维新、董佰军、李鹏飞、罗世栋、晏世辉等31人,其中:刘臣获重奖 (奖金1 000元),2000年,农场召开了“曙光农场1999~2000年度科技大会”印发了曙场发[2000]25号文件,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兴隆水泥厂、通信科、电视局、农学会、会统学会等优秀科技工作者季德印等22人;新技术推广带头人刘正山等6人;科技致富带头人宋运德等6人;科技示范户于洪军等 6户。截止2000年农场共表彰先进集体30个次,先进个人316人次(其中:科技标兵10人,重奖 5人次,各类技术操作比赛优胜者20人)。被红兴隆分局评为科技科协先进个人的有苏立田、姚兰、袭荣莲等2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