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二章 教育

章下序



  1986~2000年,农场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保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渐调整教育体系结构,不断扩大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拓宽成才道路。截止2000年,农场“普九”工作成效显著,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小学升初中率均达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6.28%。高中教育普及率达 85%。15年累计高考录取351人,平均录取率达34%。职业高中毕业337人,占高中毕业生总数的30%。职工学历教育,获得大中专学历的439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6%。职工岗位培训累计 12 649人次,劳动者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集中办学是垦区办学的一大举措。1986年,农场中、小学共有14所,其中:中学 2所,小学12所。1987年,合并集中到10所,即:农场场直中学、第二中学、农场场直小学、第二小学(农场将四、五、六、七、十一、十二、十三等七个生产队和种猪场共8个单位的小学生集中在第七生产队)、第三小学(校址设在第九生产队,集中了八、九、十等3个生产队的小学生)、一队小学、二队小学、三队小学、水泥厂小学(校舍位于水泥厂,主要生源为水泥厂职工子弟)和煤矿小学。1989年,农场第二中学合并到场直中学,更名为“曙光中学”。1991年,农场一队小学、二队小学、三队小学和第三小学合并到场直小学,农场集中办学取得显著成绩。1996年,第二小学并到场直小学,更名为“曙光小学”,从此农场结束了生产队办学的历史。1999年,水泥厂小学并入桦南第六完全小学。 农场完成了集中办学任务。当年末,农场共有中、小学3所,即:曙光中学、曙光小学、煤矿小学。经过实践证明,集中办学能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和师资力量集中使用,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高、中考升学率不断提高。
  农场中、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除开好必修课外,还开设了选修课、活动课、适应强化教育的特色课程,以及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课等。小足球队、小乒乓球队、小篮球队、田径队等活动全面开展。学英雄、学模范、学雷锋等德育教育丰富多彩,素质教育有了长足进步。学生与学生融洽、教师与学生融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十分融洽和谐。截止2000年,农场中小学生获“三好学生”称号者,累计1 421人次,其中小学921人次。
  1995年,农场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办教自主权、决策权。农场对学校实行定额拨款、经费包干、超额不补、节余留用,对教师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截止2000年,中小学聘任老师 159人,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共94人,中教二级和小教一级共 37人,中教三级和小教二三级共19人,未评职称教师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