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础教育 第二节 基础教育
一、学前教育
(一)曙光幼儿园
1983年 ,农场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幼儿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精神,原机关托儿所从农场机关小分队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单位,更名为“曙光幼儿园”。1986年,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教育的意见》,农场决定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中心管理,使学前教育的管理及教学逐渐步入正轨。当年,在园幼儿210人,设大班3个、中班2个、小班3个,有教职员工32人,其中保育员和教师 8人,管理干部配有园长、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工会主席、保健医生、会计、出纳等各1人和职工17人。
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农场为加强学前班(为入小学前一年的适龄儿童进行预备阶段教育的班级,学制一年)的统一管理,于1992年将原设在小学的学前班,改设在幼儿园。1997年,各生产队的学前班并入曙光幼儿园。截止2000年,有学前班3个,中班、小班各2个;在园幼儿230人,其中学前班129人,教职员工26人,其中讲课教师8人。1986至2000年,幼儿园共为曙光小学提供生源1 561人。
幼儿园学前班、大班、中班、小班学制各一年。选用教材:1986年至1991年,托儿班用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单行本。1992年,学前班用教材为黑龙江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的语言、计算、常识、美工、品德等教材。1994年,为加深教材内容,托儿班和学前班改为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计算、语言、拼音、美工和其相配套的练习册及常识品德等教材。1996年至2000年,托儿班改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
幼儿园各班级全年上课均为40周,复习考试2周,寒暑假10周。托儿班上学期每节课 25分钟,下学期每节课30分钟;学前班上学期每节课30分钟,下学期每节课35分钟。除周六、周日外,每天上、下午各上3节课。
幼儿园发展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13
说明:1992年后大班改为学前班,1992年前,大班毕业生和1992年以后学前班毕业生,是输入小学一年级主要生源。
(二)民办幼儿园
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发展,农场个体幼儿园开始萌生。1997年春,职工子弟魏长虹创办了农场第一所“幼儿超前识字班”。当年,她租用了30平方米房子为教室,80平方米活动场地,招收15名适龄儿童。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和加强记忆力。1999年,更名为“长虹幼儿园”。由混合班改分大、中、小班,因年龄因特点施教。除按幼儿教学规程授课外,还增设了“有趣英语”和“幼儿超前识字”等课程。截止2000年,在园幼儿达50名,教师 2名,其中大专学历1名(获幼儿教育自学大专毕业证书)。教学用房100平方米,活动场地 200平方米,教学设施有滑梯、撬撬板、接送幼儿的儿童车、智力塑卡等。共为小学提供50名生源,并继续发展。
1998年,农场职工子弟、幼师毕业生李金珠创办“金珠幼儿园”。当年,园舍80平方米,活动场地 100平方米,招收适龄儿童20名,分大、中、小班。因年龄、因特点施教,除开设幼儿教育课程外,还增设了电子琴、心脑珠算、幼儿趣味英语、电脑等课程,开发了幼儿智力。截止2000年,该园有教师3人,其中2名教师为幼师毕业。在园幼儿50余人,已累计毕业30余名。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园舍面积增加到100平方米,活动场地增加到200平方米,并有接送孩子的儿童车,为家长接送孩子提供了服务。有电视机、电子琴、VCD各 1台,电脑6台等教学设备;室内有智力塑卡和各类玩具,室外有蹦蹦床、秋千、滑梯、撬撬板等活动器材。
二、普通教育
(一)小学教育
1986年 4月12日,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之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相继制定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要求在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上与全国小学教育要求在总体上逐步达到一致。1992年 2月29日国务院批准、3月 14日国家教委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农场加快了集中办学的速度。截止2000年,农场只有 2所小学,即曙光小学、曙光煤矿小学。有教职工105人,其中曙光农场小学93人,煤矿小学12人。共有 26个教学班,年末在校学生1 141人。
曙光小学,1986年前称农场场直小学,位于曙光农场场部,主要生源是场直地区和邻近十四队、十五队的职工子弟及周边村屯适龄儿童。1986年末,在校生 621人,占农场小学学生总数1 287人的48.3%;教职员工72人,占全场小学教职工总数152人的47.4%;教师55人,占全场小学教师总数119人的46%,该校是当时农场14所小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该校经过两次(1991年、1996年)并校,截止1996年, 生产队小学全部并入曙光农场场直小学后, 更名为“曙光小学”。当年,农场中小学通过“两基验收”,并由黑龙江省政府督导室颁发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奖牌。1997年,曙光小学顺利通过总局级检查,被定为合格学校,统考成绩合格率达100%,小学升初中率达100%。当年,教师彭惠萍获得总局园丁奖,教师孔庆红、陈志伟、孟宪华获得分局十佳教师奖。1999年,农场筹资400万元(其中总局拨款150万元),兴建了 4 060平方米的四层小学教学楼,农场中小学教室实现了楼房化,改善了教学条件。截止2000年末,曙光小学在校生991人,教职工105人,其中教师81人。教师按职称分,有小教高级64人,小教一级9人,小教二级6人,未评2人。按学历分,有大学本科4人,大学专科15人,中专49人,高中及以下13人。
曙光农场煤矿小学,位于七台河市桃山区曙光煤矿(现改为清华煤矿)境内,1984年建校,由农场教育中心统一管理。当年有学生47人(主要生源是矿工子弟),5个班级,7名教师。1999年,煤矿自投资金为煤矿小学修建了 320平方米校舍,改善了教学条件。到2000年,学校微机室已达15座位;同时农场投资购进录音机4台、电子琴2台、电视机、VCD、扩音器各1台等,小学教学设施基本完善。煤矿小学建校以后,煤矿历届领导始终坚持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原则,先后为200名贫困儿童减免过学杂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截止 2000年末,煤矿小学在校生150人;教职工12人,其中教师11人。教师中小教高级1人,小教二级10人,大学本科1人,大专学历8人,高中1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91%。小学升初中率达100%。1986年以后,先后从煤矿小学走出去的矿工子弟,在大学读研究生5人,考入本科20人,大专 20人,中专30人,总计75人,占煤矿小学毕业生的31%。
1986年至1992年,小学仍延用六年制。根据国家教委、农垦教育局指示,1993年小学改为五年制。1986年至2000年期间,小学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等教材,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历史、地理、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小学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随着学制的改革而变化,并根据国家对小学教育的统一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计划安排上逐步与全国小学教育接轨。农场小学为全日制小学,全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3周,寒暑假12周,每节课定为40分钟。
农场小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14 单位:所 人
(二)中学教育
1986年,农场有两所中学,即:曙学农场场直中学、曙光农场第二中学 (校址在第二生产队,只有初中部)。据1987年统计,农场两所中学年末在校生合计1 145人,其中场直中学高中386人、初中514人,第二中学初中245人。教职工合计162人,其中场直中学 128人,第二中学34人。教师合计101人,其中场直中学有80人,第二中学有 21人。1989年,曙光农场第二中学并到曙光农场场直中学后更名为“曙光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1990年,曙光中学共有1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0个班、高中6个班;在校生高中有305人,初中有540人;教师有 81人,其中高中有24人。1996年,曙光中学获得红管局学校景观建设评比第一名。1997年,红兴隆分局授予曙光中学“双全学校”称号。杨莉老师被总局评为优秀教师。初中合格率为 96%。同年,曙光中学被总局命名为“合格学校”,被分局评为“先进学校”,统考成绩合格率达100%。
2000年,曙光中学有初中班15个,高中班3个。年末在校生有823人,其中:高中有 143人,初中有680人。教职工有95人,教师有67人,其中高中22人,初中 45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
1986年至2000年,曙光中学(高中)参加高考人数累计 1 082人(不包括补习班数),累计为普通高校提供新生351人,平均升学率为32.4%。2000年升学率达 51%。15年中,从曙光中学走出的职工子弟,经过大学深造获博士(后)学位的共9人。
根据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1986年至1993年 7月期间,农场中学初中学制为三年。所用教材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生物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劳动、音乐、美术等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993年 9月开始,初中为四年制,所用教材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生物、物理、化学、劳动、音乐、美术等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微机教材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至2000年,高中教材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农场中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15 单位:人
续表6—15
中学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16 单位:人
(三)职业高中
曙光农场职业高中成立于1981年 9月,附属于曙光农场中学的职业高中班,设专职教务主任1人,负责全面工作;专业教师5人。文化基础课由曙光农场中学教师兼任。基础课程设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1981~1983年,有2个教学班,教职工15人(包括兼职教师);1986~1991年设财会、农机、农学、畜牧、幼师等5个教学班,教职工22人,在校学生235人。每年毕业生,成立初期为56人,高峰期达 89人。职业高中班于1991年停办,累计毕业生337人,大都成为农场生产建设中的骨干力量。
职业高中班课程设置情况:财会专业,设有会计原理、统计学、成本核算、会计法则、经济法等课程;农机专业,设有康拜因、拖拉机原理构造、农机电器、液压传动、农机具、机械制图等课程,还设有栽培学、土壤、良种培育、田间管理等课程;畜牧专业设有饲养学、兽医学、遗传学等课程;幼师专业设有语言、计算、音乐、美术、体育、幼儿心理课。
财会班班主任:彭永祥,农机班班主任:刘多墀,农学班班主任:段凤琴,畜牧班班主任:麻永军,幼师班班主任:黄祖兰。
农场中小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17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