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五节 卫生防疫
一、卫生管理
(一)食品卫生
1983年7月1日,《食品卫生法(试行)》开始试行后,农场成立了食品卫生监督所,定编卫生监督员3人,负责农场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卫生监督检查。
1986年,农场对78家餐饮行业(包括食堂、餐馆、饮料和食品加工等)的从业人员 200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达 98%。组织了以《食品卫生法》为主要内容的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班,有184人参加学习,培训率达92%。《卫生许可证》年审率、发证率(新开业饮食单位)均为100%。对饮食行业餐具消毒监测共252次,合格率达80.2%;对地产食品检查48次,合格率达86.9%。
1990年,随着乳品厂的建成并投产及个体饮食业的发展,加强了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对95户饮食行业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发证率达 100%。对346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查出2人“阳性”,并将他们及时调离了饮食行业工作岗位。
1995年10月30日,国家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食品卫生法(试行)》,农场利用会议、电视、街头咨询等各种形式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了《食品卫生法》中关于“食品安全需要消费者参与”的内容,散发了指导消费者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基本方法的宣传单 500多份,组织了以《食品卫生法》为主要内容的饮食业从业人员培训班,有 211人参加培训,培训率为92.6%。在食品卫生突击大检查中,有 3家被限期整改,1家停业整顿。全年对饭店餐具消毒情况共检验228份,合格率86.6%;地产食品检验60份,合格率为90.15%。
由于认真贯彻实施了《食品卫生法》和商业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使农场地区的食品卫生状况不断好转,15年中,农场从未发生过食物中毒事件。
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管理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23 单位:户 人次
(二)学校卫生监督检查
根据农垦卫生工作要求,每年至少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 1次,体检内容主要有近视、沙眼、龋齿、贫血和营养不良、蛔虫症等。对查出的病症给予指导性治疗。1986年以来,由于教学条件、卫生条件的逐年改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形成,使青少年的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1986年,对中、小学学生查出的近视、砂眼、龋齿、贫血、营养不良等发病率分别为28%、32%、50%、37%、27%。1990年,发病率分别为 22.5%、28%、30.4%、27.5%、20%。1995年,发病率分别为20.9%、26%、25.6%、25.4%、20%。到2000年,上述几种病的发病率分别降到14%、9.8%、25.7%、21.9%、18.1%。对患有蛔虫病的学生,每年发放 1~2次驱虫药,疗效显著。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是投服富儿血;对营养不良的,进行指导性治疗。
(三)劳动卫生
农场于80年代以后,加强了对水泥厂、煤矿、修造厂等单位,有害尘毒作业点职工的体检工作。对确诊的矽肺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及时组织治疗和调离尘毒作业岗位。劳保医疗文件规定,职业病患者医疗费100%报销,并享受工伤待遇。1984年至1993年,经检查确诊矽肺病发病共10例,其中1984年3例,1985年、1988年、1989年各2例,1993年 1例。1994年以后,农场水泥厂完成了改扩建工程,设备经过更新换代,并多次进行降尘改造,使粉尘控制在国家要求标准之内。1995至2000年,工业单位先后转制,无新病例发现。
(四)环境卫生
1985年,农场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生活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制定了《曙光农场环境管理实施办法》,负责场部地区垃圾清运、路面清扫、边沟清理。1990年,清洁队归属街道办事处管理,当年3月25日至4月6日,农场开展了“场直地区清扫垃圾大会站”,发动了 30多个单位,出动了大小车辆37台。农场领导、机关干部、职工群众1 000余人参战,清扫垃圾2 000余吨,使场直地区面貌焕然一新。1995年后,民政局与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负责清洁队工作。随着场部地区居民骤增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增多。为解决这一问题,经积极争取农场投资 3.5万元,更新3台小四轮拖拉机,自制拖车配套,当年清运垃圾6 000立方米。1985年至2000年,累计清除垃圾7.2万立方米,使场区公共卫生和环境管理步入经常化、制度化。
(五)放射线卫生
1986年以后,农场对从事放射线工作和化妆品销售人员共计11人,建立了体检档案,及时做好保健工作。
二、传染病防治
农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了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治工作。
1989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后,农场防疫站利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等进行了宣传教育,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控制和疫情管理制度,建立了传染病防治档案。
1991年12月后,农场认真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卫生防疫部门加强了对传染病的管理,开展了经常性、系统性地搜集整理辖区内的急性传染病的发展、致人死亡情况,进行流行性病学调查、分析,研究其流行因素,掌握流行规律,建立了传染病发病监测点,做好疫病预测、预报。同时,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加大了防治力度。1995年以后,每年秋季接种 1次“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坚持常年灭鼠、统一灭鼠。农场防疫站每年配制 1 000公斤鼠药发放到各单位,再发至各户,使大面积灭鼠效果显著,使流行性出血热,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1987年,菌痢、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44/10万,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至2000年,传染病发病率降为46/10万。
三、计划免疫
农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登记制度,适龄儿童建立计划免疫卡片。1986年,计划免疫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卡介苗接种率达97.26%,百白破接种率为 98.7%,麻疹接种率为98.19%,麻痹糖丸(脊灰苗)接种率达 98.5%。1990~2000年,儿童“四苗”覆盖率达100%,确保了农场适龄儿童无一人漏种,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
农场卫生防疫站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体系,实行分层负责制度,做到准确掌握适龄儿童疫苗接种对象的姓名、年龄和档案,及其防疫程序,严格掌握接种对象禁忌症,确保接种安全。基层单位领取疫苗时必须用冷藏包,坚持无冷藏包不发放疫苗的原则。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管一针一用一消毁。1986年至2000年,卡介苗接种 (复种)2 713人次,平均接种率96.85%;百白破疫苗接种(复种)4 091人次,接种率99.66%;麻疹疫苗接种2 468人次,接种率98.85%;麻痹糖丸投服4 574人次,投服率99.85%,使农场广大儿童得到终生免疫。
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24
计划免疫各类疫苗接种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24
四、改 水
1980年至2000年,全场分步完成了改水任务,自来水入户率已达 99%。2000年11月27日,由农场卫生防疫站对场区居民饮用水采样送检,经红兴隆分局卫生防疫站进行水质检验,共检验了23项物理化学指标,结果显示,农场各居民点居民饮用水均达国家标准要求。
五、地方病防治
曙光农场主要有碘缺乏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简称地甲病)。80年代初期,农场地甲病发病率高达870/万。1986年以后,农场加大了对“碘缺乏对人体健康危害”知识的宣传,并坚持定期对地甲病普查、普治工作,使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对职工家属 8 111人进行了复查,查出不同程度地甲病患者 120人,患病率为150/万,对患者及时口服了碘油胶丸,并坚持了全民食用碘盐,疗效显著。1992年,农场地甲病发病率降至 14/万。1995年,为实现“垦区1996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农场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和 0~14周岁儿童等4 200人,口服了碘油胶丸,地甲病发病率降至10/万。1996年以后,农场认真执行了黑龙江省政府颁布的《碘盐管理办法》,坚持对碘盐销售点进行碘盐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申报和处理。截止2000年,农场地甲病发病率降至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