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档案

第六节 档案



                 第六节 档  案
  一、档案管理
  1977年以前,农场档案一直由保密员兼管。1978年,成立了综合档案室,隶属办公室管理,设专职档案员 1人,负责上级来文、来电、来函,农场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及其他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同时,农场劳资科管理工人档案,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档案。截止2000年,农场共藏档案21 836卷,其中综合档案15 056卷,党委组织部藏干部档案994卷,农场劳资科藏工人档案5 786卷。农场各类档案管理基本情况如下:
  (一)文书档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场档案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损毁散失,使曙光农场失去了成长发展的历史凭证,并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1977年,办公室副主任张秀岩着手搜集文书资料,为档案重建工作做了准备。1978年,农场委派档案员卢建章先后前往合江地区的一些单位和友谊农场学习档案管理经验。他回来后撰写了适合农场档案建设的基本模式和工作思路,本着突出农场特色和重点的原则,进行档案重建工作。先后经过 5年艰苦细致地工作,搜集了建场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30多年的珍贵资料,经过整理、分类,并对短、长、永久保存进行准确划期。至1982年,累计归档立卷1 100卷。1986年,农场根据农总办字[1986]114号文件《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在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上,按《细则》要求实施,并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截止2000年,农场综合档案共藏文书档案2 519卷,其中各级文件1 727卷,其它792卷。
  (二)会计档案
  1983年,农场开始收集会计档案。截止2000年,档案室已收藏会计档案12 417卷,其中会计账3 006卷、凭证7 340卷、工资册1 041卷、现金账1 030卷。
  (三)科技档案
  在农场文书档案重建的同时,已经着手科技档案的建设,收集了1956年至1984年间,对垦区有重要影响的“白浆土耕作制的研究”、“大豆精量点播技术”等获奖成果、新技术推广项目及其他科技资料80卷。根据农总办 [1986]121号文件《关于转发农牧渔业科技档案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农场对主要研究项目、绿色食品证书、新产品保密配方(无形资产)等,凡有参考价值的都进行了归档立卷,并按《试行办法》的归档要求,进行整理和管理。2000年,农场科技档案增加到120卷。
  (四)档案管理升级
  1995年,农场档案进行标准化建设,按标准整理档案 9 954卷。1998年,农场综合档案室购置铁卷柜25个,电脑、复印机各1台,加湿器1个。1999年10月18日,档案管理升至省二级企业。2000年,根据《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农场加大了档案管理工作力度,并对提供利用创造了条件。2001年,档案保管专用库房搬迁至新办公楼,面积80平方米,农场投资11万元购置密集架12套(每套4组)。编制了检索工具,其中:全引目录90册,文号目录1册,卷内目录 4册,销毁目录16册,会计档案移交目录29册等。制定了《借阅制度》、《保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17种制度并上墙。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维护了档案完整、安全,为档案管理升至省级企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档案利用
  档案是农场从事公务活动的记录,是信息宝库,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是编史、修志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1983年,农场开始编纂《曙光农场史》,查阅了农场1948~1987年的全部档案,有的进行了反复查阅、摘抄,共计利用 1 200卷次(主要为文书档案)。1999年,农场开始编纂《曙光农场续志》,编纂人员先后查阅了农场1982~2001年档案,进行摘录参阅,共计利用 1 500卷次。档案室所存档案,为解决农场与地方邻界土地纠纷提供了《土地证》、《林地证》等历史凭证,保护了土地资源。1985年以来,为家庭农场与农场之间的经济往来,年平均查找会计档案 100余卷次。建设项目隐闭工程档案(自来水管路图、建筑物电路图等)为维修、改扩建,提供了可靠依据。科技档案为成果转化,技术交流推广及科技成果经过农场批准进入市场,实行转让、联营等提供科技资料等 150卷次。工人档案为工人调资、调转、办理工人退休(达到国家要求退休年龄)手续等提供服务。干部档案为干部的考核、晋升、受奖、评定职称等提供利用。 1986~2000年,农场档案提供利用累计 27 550卷次,其中综合档案室提供利用5 450卷次,工人档案利用19 000卷次,干部档案利用3 100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