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场知青交流

第一节 农场知青交流



                 第一节 农场知青交流
  从1966年到1974年期间,有哈尔滨、上海、北京、天津、佳木斯等成城市大批知识青年在农场生活和工作,1979年知识青年大批返城,至2000年末,尚有53人在农场安家落户。为了不忘知青为农场所做的贡献,农场曾多次进城走访知青和接待知青来场探望等活动。农场今天的兴旺发达与他们曾在农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老知青们也表达衷心感谢农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表示要为第二故乡的发展继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1966年至1974年,农场先后接受5批城市知识青年,共计4 223人,其中哈尔滨知青1 839人,上海知青 400人,北京知青1 027人,天津知青935人,鹤岗知青10人,佳木斯知青12人。此后,大批知青陆续返城,截止 2000年末,尚在农场的下乡知识青年53人,其中哈尔滨 34人(其中女11人),天津4人(其中女1人),北京6人,上海5人,佳木斯2人,鹤岗2人。
  这批城市知识青年,为了农场的建设与发展,在曙光这片黑土地上流过血、流过汗,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表达农场对知青感激之情,1988年 7月,农场党委书记孟庆河、副书记赵登臣、顾问邵会海等领导前往哈尔滨,参加知青联谊会成立大会,走访和慰问了曾在农场战斗过的部分知青,召开了座谈会,与会代表70余人。在座谈会上,农场领导首先代表农场向到会的知青表示感谢和慰问,并介绍了农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好形势。哈市知青张秀岩、李栋、辛荣昌、韩文光等十几人发言,表达了对第二故乡——曙光农场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今天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得益于农场领导的培养、教育以及父老乡亲的爱护帮助和北大荒精神的熏陶,回首已去岁月,无悔无怨。他们表示愿意为农场的发展继续献计献策。农场领导与哈市知青联谊会全体合影留念。会后,知青们为农场“身宝可乐”产品打开销售渠道做了大量工作,为农场开发铸钢产品提供了廉价的设备。知青于栋国为铸钢产品生产多次来场进行技术指导。知青为农场提供各类信息20余条。
  1996年,知青举办了纪念下乡30周年活动。
  1998年 7月,曙光农场决定派党委书记董玉芳,率领宣传部长庞莉、广播电视局长张建国,一行3人,先后到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4个城市,对在农场参加过建设的部分知识青年进行了走访和慰问。每到一地,都召开知青座谈会,由党委书记董玉芳代表农场向他们表示诚恳的谢意和亲切的问候,并向知青们介绍了农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即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保一产、上二产、促三产,实行“稻米战略”、“围城经济”的发展思路。7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知青座谈会上,与会知青40余人,其中,时任上海市十六铺物资公司经理的金炳发,时任上海市电池厂副总会计师的陈佰龄,时任上海市教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路国珍等在会上发言。他们一致表示,离开曙光农场20多年来,没有忘记领导的教育,父老乡亲的感情,北大荒的锻炼,这是他们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知青们满怀深情地写下了“生我是亲娘,养我是龙江,黑土地播种知青的理想,十年峥嵘岁月,从幼稚变为坚强,从无色变为闪亮”。8月9日至12日,先后在北京、天津召开了知青座谈会,两地参加会议的共110人,发言的有北京知青、时任兰鸟大厦副经理的孟庆和、恒业物业管理公司副经理吴金鸾,还有朱行美、张敏、张学忠等。天津知青发言的有徐松、邹小平、梁国树、李彦青等。
  同年7月 15日,在哈尔滨由知青、时任哈市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桑洪主持座谈会,与会知青100多人。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北大荒 第二故乡。哈尔滨知青代表还挥笔写下了:“家乡人,曙光情,知青恋,黑土亲”的诗句。
  在走访慰问中,各地知青表示愿为第二故乡——曙光农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1986年至2000年,各地知青在每年的夏秋两季多次回农场,探望曾在一起工作战斗过的曙光父老乡亲和领导,畅谈重回第二故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要坚持经常互通信息,交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