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团结奋进 把一个充满生机 富有活力的新曙光带入21世纪

二、领导讲话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团结奋进 把一个充满生机 富有活力的新曙光带入21世纪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团结奋进
          把一个充满生机 富有活力的新曙光带入21世纪
          ——在纪念曙光农场建场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王 秀 君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50年前的今天,曙光农场的前身桦南农场迎着解放战争的冲锋号角,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半个世纪过去了,曙光农场经历了50年的艰辛创业,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道路,创造了50年优异的成绩。让我代表曙光农场第17届党政领导班子向所有参加过农场建设的原东北军区解放三团、孟家岗农场、桦南农场建设时期的老领导、老工人、1958年转业官兵及家属、四川支边青年、山东支边青年、移民人员和历年分配到农场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自哈尔滨、北京、天津、上海、佳木斯、鹤岗市的知识青年和至今仍在建设着曙光农场的全体干部、职工、家属,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最诚挚的问侯。
  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曙光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壮大,是曙光农场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集体领导的结果,他们的名字已载入曙光农场的史册。他们是:井田、王德三、向俊选、申益程、张元山、宋俊才、于士祥、陈凤林、吕隆林、白文华,王永固、张子瑜、郑林年、刘清泉、丁华太,王炳坤,孙明立、杨清福、邵会海、李敢峰、孟庆河、于生、杜增杰、董玉芳、王秀君。
  在庆祝建场50周年的今天,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农场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的荣誉称号是:贺长发,1952年被授予松江省劳动模范称号;祖秉文,1956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曾鹤松,1957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林义1960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郑宪宝,1974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王恩民、司光福分别获得总局劳动模范称号。兰旅国,尹逊杰,1981年被授予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侯吉龙,1984年被授予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称号;王福兴,1980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称号;宋靖涛、刘龙新,1983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称号;李耀长,1981年被农垦部授予先进教师称号;于希栋,1980被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刘芳渭,1982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工会优秀工作者称号;张克靖,198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郑德华、陈若霞,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王文生,1989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称号;张鹤鸣、邢玉祥、吕其胜、杜桂珍、姜金禄,1988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称号;徐明志、刘臣,郝玉生,1992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称号;张白葵,1995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称号;张洪海,1991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向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光荣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回顾总结历史就是积累经验,纠正失误,在新的征途上开拓前进。
  50年前,曙光农场诞生在一片荒原上,仅有7038亩土地,79人,条件异常艰苦,草棚马架干打垒,锹挖镐刨人拉犁,粗粮野菜半饥饱,蚊叮虫咬野狼嚎。然而,曙光农场的创业者——解放三团的官兵们,在党的政策感召下,自愿加入到开垦建设北大荒的行列中,是他们用血汗和全部力量描绘了曙光的第一幅图画。
  50年来,曙光农场经历了由合江农垦局、东北农垦总局、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先后领导的体制变革,经历了“大跃进”、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从计划经济的封闭保守走向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
  虽然实践证明“大跃进”运动是错误的,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849名 1958年转业官兵们却对北大荒这块土地付出了真诚,付出了血汗,真正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曙光农场的建设发展,为农场从贫穷走向富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七十年代,虽然有极左思潮的色彩,但是却是农场经济、政治发展的辉煌时期,老一辈建设者带领 4 000多名哈尔滨、北京、天津、上海、佳木斯、鹤岗等城市的知识青年,积极投身到战天斗地、改良白浆,大打农业翻身仗的建设中。在那一时期,曙光农场粮豆总产由60年代初的6 000多吨增长到20 333吨,创造了农业高产的宝贵经验,连续 17次受到国务院,省委、省革委,黑龙江建设兵团、三师党委、农垦部授予的先进锦旗,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光荣地出席过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并介绍了经验,成为垦区标兵单位,创造了计划经济时期曙光农场一页辉煌的历史。
  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场人民都亲身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有的领导干部受到批斗,有的同志甚至含冤于九泉之下,文教卫生战线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生产建设受到影响。这段曲折的历史,曙光人坚强地走了过来。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曙光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20年来,曙光农场,在改革的大潮中奋勇搏击。尽管我们有过陈旧的观念,也有过曲折和失误,然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下,几经追求与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场发展的思路,这就是90年代初期我们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龙头,以工业为主导,商粮贸、种养加齐头并举的产业结构之路和90年代中期进一步明确的保一产,上二产,促三产,实行米稻战略、围城经济,即稳粮、振工、兴牧、扩经、广销的经济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使曙光农场经历改革的阵痛,走出了经济的低谷,创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辉煌。
  1997年,在全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场实现社会总产值16 678万元,国民生产总值8 913万元,经营利润518万元,资产负债率比“八五”末期计划降低12个百分点,人均收入3 200元,家庭农场净收益1 359万元,实现利润820万元,粮食总产突破6万吨,亩单产450公斤等 7项指标超历史最好成绩,为50年的历史增辉增色。
  历经50年的创业和发展,回首50年的拼搏历程,曙光农场确实建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
  曙光农场的26万亩土地,基本上处于沙岗漫坡白浆土和低洼易涝哈蟆塘相结合的劣质土壤结构,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半个世纪以来,曙光人民始终把农业建设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曙光农场的老一代建设者在不断地改良白浆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农业生产管理五大制度和农业技术管理五大制度,即轮作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良种繁育制度、植物保护制度,及地号技术设计责任制、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农业技术传授责任制、农业技术调查报告制度、农业技术事故报告制度。这10项制度,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作业,创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结束了 16年粮食亩产徘徊在 50公斤左右的历史,1975年首创了亩产250.5公斤的最高纪录。 曙光农场的农业五大管理制度曾经传遍垦区内外,被定为垦区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曙光农场率先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彻底改造低产田,水稻、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70%。水田旱育稀植、钵育摆栽、大豆玉米原垄卡、玉米大双覆、大豆叶面肥、测深施肥等先进农业科技措施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粮豆亩单产由1949年的75公斤上升到1997年300公斤,增长13.2倍;粮豆总产由1949年的1 096.2吨提高到1997年的62 249吨,增长了60倍。50年来,曙光农场累计生产粮豆91 223万公斤,为国家上交粮豆4 060万公斤,创利润3 397.5万元。
  农机设备为生产一线服务,不断更新改造农机具,10年来共投入上千万元,增加新型配套农机具上百台件。
  水利建设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沿倭肯河、松木河、八虎力河修建标准防洪堤坝52公里,建洪涝排灌站 2座,打机井279眼,修田间涵闸158个,为防洪排涝,抵御自然灾害,争取年年丰收起到了保证作用。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柱是曙光农场的经营方针。60年代,煤矿、水泥厂相继建成,投入生产,如今,以这两个中型工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场的红砖、塑编、基建、木材、运输、修造、饮料等小型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北大荒”牌水泥在省内打开市场,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绿色食品身宝可乐饮料不断更新品种,很有发展潜力,正在扩大生产。
  文教卫生事业在农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也得到长足发展,小学实现了集中办学,中小学微机进入课堂,农场的两基、两全教育不断深入,教师队伍和学生全面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自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农场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596人。全场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24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13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601人,科技岗位越来越专业化,科技队伍专业水平有较大提高,成为农场双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卫生事业已具备现代医疗技术水平,防疫医疗条件逐渐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农场及辐射周边农村乡镇的卫生服务中心。
  农场的程控电话通向国内外,为信息交流、招商引资、宣传农场建立了通信网络。有线及加密电视节目进入80%家庭,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场重大变革中,曙光农场逐渐适应新体制、新机制、新机遇的挑战,用崭新的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从封闭狭隘中走出来,走向一片新的天地。东邻八虎力铁路,西邻鹤大公路,与三县两市为伍的曙光农场具有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农场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行业蓬勃兴起,拥有百万资产的种猪场,年出栏肥猪2 000头、仔猪2 000头,远销北京、大连、吉林、辽宁、牡丹江等地,年创产值 180万元,成为垦区内外培育繁殖优良种猪的基地。农场的个体经济不断规模化、科学化、效益化,肉类、蛋类、蔬菜等产品逐渐打入了周边市县市场。个体加工服务行业吸引了八方客户,个体私营经济年创产值 3 000万元,不仅对农场经济是一个补充,也富裕了千家万户。10年来,职工群众靠个人积累投入资金 1 000多万元,改建新建住房面积2万多平方米,改善了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
  悠悠岁月,流逝了50年创业者的艰辛历程;漫漫征途,书写了半个世纪建设者的苦乐年华。
  50年来,曙光人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几代曙光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品德,用传统和现代精神凝聚了代表曙光农场形象的曙光人精神,即:艰苦奋斗的精神,令行禁止的作风,标准作业的传统,顾全大局的风格,一心为场的思想。
  曙光农场党委以弘扬北大荒精神,倡导曙光人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以主题化、系列化、载体化活动形式开展有声有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娱乐活动;以弘扬主旅律,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提高全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强化党的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推进小康队建设;以各类典型单位、模范人物为样板,促进全场各行各业比学赶帮超,加快建设发展步伐;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突破口,彻底治理脏乱差,创建优美环境。
  在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 800名党员的模范带头示范下,曙光农场拥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历史的脚步将进入21世纪,在本世纪的后两年,我们曙光农场党政领导班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我们将继续发扬曙光人精神,团结务实,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力争到本世纪末,把农场建成农业上的强场,工贸上的大场,经济上的富场,文明建设的名场,力争实现社会总产值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粮豆总产7万吨,经营利润1 100万元,人均收入7 000元,把一个充满生机、富有希望的新曙光带入21世纪。
  同志们,在曙光农场这片黑土地上,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心血和汗水,孕育着我们共同的理想与希望。50年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下个世纪的路程任重道远。让我们“而今迈步从头越”,用我们13 000曙光人民坚实的臂膀,超常的智慧,无私的品德,无畏的勇气,共同创造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新曙光去迎接21世纪。
                             (作者时任曙光农场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