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三、回忆录三、回忆录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曾 鹤 松
                   设  点
  1949年9月中旬,一支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约500人的先遣队,由团长兼政委向俊选同志率领,千里迢迢从辽东省西安市(今吉林省辽源市)来到松江省 (1954年撤销并入黑龙江省)桦南县孟家岗地区,他们的任务是踏察荒原,建设农场。
  这支先遣队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广泛深入人民群众,访贫问苦,了解民情习俗,探询水土、气候,以及农事活动规律。他们早出晚归,勘察荒原,做土质分析,充分掌握了地情地貌,制订了建场开垦规划。最后确定团部设在孟家岗,以黑背、火烧沟、公兴屯三个点分别为一、二、三3个垦荒生产连队,这就是孟家岗农场的前身解放三团农场。
  这个团的成员,除了部分干部、战士外,绝大部分为原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中放下武器和向人民解放军投诚的官兵。他们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做贡献;并通过生产劳动,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建  房
  先遣队安顿就序后就投入了紧张繁忙的房建工作。北国的秋天来的特别早, 9月下旬便是秋风瑟瑟,凉气袭人的季节,他们要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在严冬到来之前,盖出一些房子度过漫长的冬季。
  他们白手起家,一切就地取材,上山间伐林木,下草甸地割羊草,就地挖坑和泥拧“拉哈辫”编墙打夯,脱坯搭坑。他们顶着寒风,踏着冰渣,手脚冻裂了,小腿毛孔出血了在所不顾;手指关节疼痛晚间难以入眠,而第二天天未亮又到现场去和泥搅水,他们经受了以前没有经受过的苦和累。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是经过共产党的教育以后有了一定的觉悟,自觉地铸就了一个念头,就是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经得起人民对自己的考验。
  为进一步扩充生产生活用房,第二年(1950年)在热火朝天地开荒生产的空隙中,全团继续组织力量大搞建房。这一年统计,全团共修建了仓库2栋计58间,宿舍7栋56间,马厩 5栋42间,工具库5栋36间,汽车库1栋,厨房1栋,办公室1栋,铁工与木工房1栋,豆腐房 3所,打洋井3眼。到1951年又建了澡堂5所计708平方米,和1栋能容纳1 000人的土木结构的大礼堂。
                   开荒生产
  难忘的1950年,是他们出大力流大汗进行艰苦劳动投入开荒生产的头一年。
  这里的荒原,一部分是伪满时期日本开拓团及老乡耕种过的弃耕地(俗称次荒垄),土质疏松,易开。但由于多年来弃耕而杂草丛生,地块零散,他们就采取以人工用锹、镐配合人拉犁杖的方式开荒。一部分是生荒,是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大部是灌木丛和山坡、草甸子地,难开。这类地就以马拉犁杖开垦(俗称洋犁片)。开这类地要配备强有力的清障队伍,这些人要拿山斧,带大镐在前头砍伐丛林、灌木,挖树根,集枝杈,为开荒扫除障碍。
  “春开春播,当年受益”,是团党委向荒原进军时的号令。为实现这个战略性计划,全团上下起早贪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未息”地艰苦劳动,他们肩磨肿了,手打泡了,蚊子咬、瞎蠓叮也无所顾及,终于靠一锹一镐一犁的翻出了大片黑土地。在轰轰烈烈的开荒生产中学员陈光荣以人力开荒首创一亩二分的最高纪录,因而获得“铁牛”的美称;学员黄肇武继陈光荣之后创人力开荒一亩零二厘,大伙称其为“黄老虎”。他俩憋足了劲,开展劳动竞赛,从而出现“虎牛相斗”的趣闻,有力地推动了全团的开荒生产热潮。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全团上下一齐奋战,当年完成开荒面积4.16万亩,其中人力开荒7 935亩,占开荒面积的19%;洋犁开荒134万亩,占总面积的32.4%;大犁(畜力)开荒1.94万亩,占46.6%;其它开荒700亩,占1.8%,全部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受益的目标。
  随后的1951,1952两年,耕地面积分别达到 6.1万亩和6.12万亩;播种面积分别达到5.77万亩和5.87万亩的规模。
  在艰难的1950年农业生产和房建工作中,这个团的学员、战士、干部共 759人立功。是年11月,全团选出了干部岳永财,战士李长修,学员魏新仲、张宝生、王文成、贺长发等 6人参加了上级召开的劳模大会。
                 多种经营在萌发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南泥湾精神始终是这个团建场的指导思想。他们在积极取得果树和蔬菜栽培技术试验成功以后,各生产连队纷纷纳入了计划种植,解决了全员的日常生活需要。
  为进一步改善饮食条件,丰富生活,又相应地发展养殖。据1950年年末统计,肥猪存栏120头;绵羊存栏390只,年产羊毛160公斤(自纺毛线);蜜蜂167箱,年产蜂蜜1万公斤;奶牛 4头;鸡400余只。在多方筹措,积极创造条件以后,1950年8月孟家岗制油厂建成投产,日加工大豆从1 750公斤提高到7 000公斤,当年共加工大豆38万公斤,营业收入 8万元。在孟家岗镇内还设立了照相馆及合作社(商店)各一处。这些副业收入,有力地补贴了农场的行政费用,为国家减轻了负担。
                  走向机械化
  这个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因此,他们要千方百计地努力办成一个机械化农场。
  1950年11月 7日,经过一年的主要依靠人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初步有了各方秩序和经验,总体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效益的时候,团党委把握住了这个有利时机,精心选派了33名思想进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干部、战士和学员到哈尔滨王岗东北农场管理局干部训练班(现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去学习拖拉机技术知识。这批人于1951年春毕业后除分10名给香兰农场外,其余全部回场。为解决这些人的实践应用问题,农场自筹资金购进了 1台苏式斯特兹—3链式拖拉机。经一年的艰苦磨练,拖拉机学员们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9月,上级拨来了苏式C—80链式拖拉机2台,德特—54链式拖拉机 8台,由团长兼政委向俊选同志亲自任命机车驾驶员和副驾驶,并宣布成立孟家岗农场拖拉机队,任命李定宇、洪保权两同志分别为正副队长。此时,孟家岗机械化农场的雏型形成。
  随着农场发展的需要,1951年夏、1952年春农场又相继选送40来人到哈尔滨香坊去分别学习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驾驶技术。到1952年末,拖拉机队发展到了五六十人,共编成三个小分队。为实现农机配套,促进机械化农场的早日形成,1952年上级又陆续拨给这个场苏式C—6联合收割机6台,C—4联合收割机3台,以及配套农具若干台件,大大地提高了农场的机械化程度。
                  结 束 语
  纵观孟家岗机械化农场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史;是南泥湾精神在北大荒生根开花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发展史。愿我们曙光农场的后来人都能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老一辈创业者的艰苦拼搏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续为曙光农场繁荣兴旺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农场离休干部,曾任农场科技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