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农场卫生事业的发展兴旺
回顾农场卫生事业的发展兴旺
张 少 鹏
1958年春,我们千余转业官兵及家属,响应毛主席“开垦北大荒,建设边疆”的伟大号召,来到黑龙江省曙光农场安家落户。由于新居民的突然增加,顿时在食、住、行等方面,给农场增加了难以招架的困难。但是具有英勇善战,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转业官兵,不畏艰难,齐心协力,自立更生,很快就克服了种种困难,积极地投入了春耕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矛盾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其中比较突出的、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是缺医少药。当时农场各生产队大都没有医生,场部仅有一个由一位西医、一位中医、一位护士和几位杂工组成的小卫生所,已远远不能满足农场广大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了。此时,来农场转业官兵中的各种专业医务人员,就派上了用场。首先,各生产队都配上了医生,接着场党委又决议在场部组建一所职工医院,并委派牧场党支部书记张志同志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调任原主任军医腾瑞亭同志为副院长,主治军医荆奎、军医孙德会和助理军医杜英杰任内外科医生,调我筹建药局,张玉兰医生筹建产院,化验员林家培筹建化验室,技术员刘道队筹建 X光室,还调来赵士亮、曹治全、王雪芳、林蟾辉、黄秀萍等同志组建了护理队伍。场领导随即选定场部养鸡场进行维修改建,并特批用100立方米原木购买了X光机、显微镜等医疗诊断所必须的设备。建院条件基本具备。大家在院领导率领下,齐心协力、自立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很快一所拥有40张床位及内、外、妇、儿科、中医和西医俱全的综合医院就组建成立了。从此,农场缺医少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职工医院落成之后,在医院党支部的领导下,制定了医院管理制度,并在全院开展了新技术运动,充分发挥各成员的技术特长,开展了各种新医疗法。如动脉封闭、气管滴注、蜂毒疗法、透析疗法及针灸理疗等都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在开展阶梯治疗,围绕产期保健、新法接生和妇幼保健等方面,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医院各医技科室,也紧密地配合临床医疗,在不断更新技术,开展检诊新项目。医院药局还增设了制剂室,生产出如注射用葡萄糖、生理盐水、甘露醇等大输液,和VB、VC、蜂毒、碳酸氢钠、普鲁卡因、安痛定等小针剂及一些口服中西药品,对解决市场供应的短缺、保证临床医疗用药和节约开支等方面做了突出成绩。与此同时,医院还制定了“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卫生保健制度,通过大力宣传,全场居民普遍提高了卫生保健意识,卫生面貌明显改观。从此全场居民得到了基本的医疗和健康保障,做到了小病不出队,一般大病不出场。因此,医院领导和各科室技术骨干,曾数次参加总局召开的医院群英会议,介绍经验,并受到总局主管卫生部门的表彰。
1964年,医院在场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 起初广大群众顾虑重重,消极观望, 曾出现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医生”的尴尬局面,因此计划生育迟迟开展不起来。医院党支部及时发现了问题症结之所在,及时在医院和各基层医务人员中进行了教育和动员。首先是医院领导和党员带头,很快全场医务工作者和各级领导都行动起来了。有两个孩子以上的绝大部分人都做了绝育手术,尤其是两个女孩的戚庆玉护士长和三个女孩的张玉兰医生,两家也带头作了绝育手术,在全场起到了轰动效应。由于医务人员和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解除了广大群众的思想顾虑,一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很快在全场掀起了高潮。全场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8%以上,两个孩子以上者做绝育手术的也在80%以上。因此我场的计划生育工作,成了全总局的典范,并荣获了黑龙江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随着农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场职工医院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兵团组建前后,农场又引进了新的技术力量,如总局派来了胡复英、柯跃娣两位内儿科专家和一批医技人员,农场还接收了数名中专毕业生和一位老中医,本院也在场内选调了一批知识青年进行培训,充实了医技和护理队伍,从而使医护人员扩增至百余入,病床也增至百张。此时曙光医院开始对场外开放,给周边广大农村居民也提供了医疗服务。由于医院的优质服务和医技高超,外来患者不断增加,因此住院处床位住院率几近100%,每日门诊量也高达 200余人次。当时的农场职工医院,实质上已是一座闻名四方的地区综合医院了。这期间,医院进行了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巡回医疗,X光普查下连队, 计划生育手术下连队制,实行地段医疗制,送医送药上门,医技科室实行送药到病房,检验到病房等面向基层,面向临床,方便群众的规章制度。医院还组织了医疗宣传队下连队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医院药剂科还自种了人参 3公顷,一般中草药10公顷,创办了小药厂,自保自种自制中草药百余种,为保证临床医疗用药,节约医药费开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兵团时期三师卫生处还在我场召开了中草药制剂现场会,推广我们的经验。
改革开放后,医院管理制度又进一步改革,实行科室承包和科主任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全院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床位周转率、确诊率和治疗率都明显提高。在收旧利废、增收节支方面也收到明显成效,如临床科和医技科下乡巡回医疗,药剂科制剂室增产药品对外销售等,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后勤如锅炉房,承包前配置8人,曾两年连续发生冻坏暖气包的事故,承包后精简4人,寒冬腊月取暖循环末端温度也终日保持在17℃以上,深受住院患者的好评。
由于我场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曙光农场职工医院曾被上级授予“省文明医院”的光荣称号,多次荣获群防群治、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和中草药群众运动等方面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回顾我场职工医院建院4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弱到强。全场居民能享受到如此优越的医疗条件和健康保障,是参加我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转业官兵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者为农场离休干部,曾任职工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