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记忆中的曙光农机

记忆中的曙光农机



                   董 永 安
  我和爱人马桂秋在垦区工作了16年(1961~1976),其中在曙光生活了12年。没到曙光时对其农机工作就有一定了解,调到曙光后对曙光农机工作认识就更为深刻了,重视队伍精干,作业标准,维修及时等等。虽然离开农场已有30年了,时光的流失并没有冲去那美好的记忆!
  一、精干的农机队伍
  曙光的农机队伍是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通,上下齐心,团结奋斗的队伍。经验丰富严抓管理的机务科(祖秉武、井九伶、曾鹤松),厂内田间保证及时修理的修配厂 (郑太、倪德山、佟国安、刘作霖、于希庆、付增伶、丁保安、曹绪如、马士富、黄景贵等等), 工作在生产一线的高级(10、11级)技术员任机务队长(王振华、王永祥、孙云启、宋荣春等),努力钻研实干巧干的机手们(史洪义、韩仁,王文喜、李青林、王新贵、李守顺、李超卓、吴长海等等)。60年代初,又来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 (杨国春、陈鹏展、黎力年、刘连、冯鑫燕、李国玺、王乐梅、连继哲、董振瑞、王汉伟、仇玉坤等), 给农机队伍增添了新的力量。这支精良的农机队伍,是当时农场的宝贵财富。这支队伍为曙光农场的发展付出了青春时光,为这片土地浇灌了辛勤的汗水,曙光的丰产丰收有他们的贡献!
  二、技术革新出成果
  曙光以保养保持设备完好,以技术革新提高设备性能,在垦区是很有名气的。“文革”期间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外来参观者不少,他们对设备的管理与技术革新成果都给予了好评。
  七队的旋耕机,十四队的玉米精量点播旋肥机,四队的G-4链条传动改皮带,G-6双滚筒和簧筛改装,小麦晾晒和大豆低茬收割改装,支重轮拆装台研制等,在使用中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收割机几项改装,总局还组织到七星、萝北、宝泉岭等农场进行交流。键簧筛曲轴还要向其他农场供货。曙光的收割机改装,还为开封收割机厂生产双滚筒和簧筛牵引式机提供了参考数据。
  远程喷灌机的研制,参加省科委组织的双城喷灌技术现场会,与会者对曙光的喷灌设备很感兴趣,省科委留下了大喷头作为样品。
  曙光的技改项目在生产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是很成功的。由于当时的环境信息等条件限制,都没办申请专利或报奖。如果是现在,那些项目都会拿到有关的证书这是没有问题的。
  三、外出支援很受欢迎
  曙光农机每年不仅要完成本场的各项作业任务,还要到附近乡村和其他农场去支援,到三合、清茶等村屯,去北兴、万宝农场(现江川农场),还去过河南支援麦收,最远的地方是宋冲石副场长带队去海南支援。由于队伍精干,设备状态完好,每次外出支援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受到当地的好评。外出机务人员拿着当地送的锦旗凯旋而归。
  总之,曙光农场农机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这是全体农机人员努力的结果,当然领导重视是很关键的,几任机务副场长祖秉武、宋冲石等都是如此。上下共同努力造就了曙光农机的辉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作者董永安原农机科工作,其爱人马桂秋原为修造厂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