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岁月留住历史
收藏岁月留住历史
——回顾曙光农场档案建设
张 秀 岩
转眼已阔别农场20年了。打开尘封多年的日记,蓦然回首,往事萦绕心头,更引发无限的感慨。18年的农场生活,经历了灵与肉的洗礼,岁月消磨了人生的年华,可却磨不掉我对往事的回忆。
1977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我从宣传科调到办公室任副主任。主要负责文秘工作。—进入这个岗位,我就遇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当起草农场公文或撰写有关材料的时候,需要了解农场的有关历史背景和有关数据。但档案室却提供不出来比较完整的文书档案。另一个是各科室代党委或农场起草的有关文件材料在档案室没有留存。谁写材料谁印发,文件的原始底稿不交到档案室留存,都锁在自己的抽屉里,时间一长就销掉了。档案室的档案柜也不少,都装得满满的。但打开一看,全都是上级下发的文件、简报、《内部参考》等。农场自己的材料少得十分可怜,即使是留存的材料大都装在一个个档案袋里,用时要挨个地去翻。粉碎四人帮之后,农场成立了平反“三案”工作小组。当小组成员到档案室查阅党委或农场当年的有关调查和处理决定的文件时,结果大失所望,不少关键的材料找不到了,给案件甄别平反工作带来困难。档案的缺失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农场正常工作的开展。曙光农场由于建场时间较早,各项管理曾经都很规范,在农垦系统很有名气。当时的文秘工作比较正规健全。可惜“文革”期间,造反派抢班夺权,派性斗争激烈,农场当时存留的档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不少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资料荡然无存。1968年31团组建后,农场进入了军队体制。当时机构虽然健全,领导也算有力,但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这可能与军队的特殊性多少有些关系。当时全团只有一个保密室设在军务股,只是负责上级文件的收发和有关材料的打印工作,档案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文书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也是信息的—种。档案室应该是储存、输送信息的一个重要部门。1978年新年尹始,办公室就把加强档案工作列上了日程。万事开头难。由于农场的档案工作需要重建,怎么去建?要达到什么规模标准?大家开始也不太懂。一切从零开始。我们把工作的起点首先定在学习上。办公室派卢建章到管局学习档案业务,我们专程参观了合江地区—些单位和友谊农场档案管理经验。回来后我们经过分析,拟定了一个曙光农场档案建设的基本模式和工作思路:一是起点要高。二是突出本场特色和重点。三是对以前的文书资料要尽可能的收集齐全。四是卷宗装订要规范,划期要准确。短期卷保留10年以上,长期卷保留20年以上,永久卷永远保留。五是在优先建好文书档案的同时,着手专业技术档案的建设。
广泛收集遗失的档案材料是当务之急。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把全部力量放在收集上。一次管理员丛凤清对我说,他的保管库里有一个大木箱子,听说是一些文件材料,存放多年也没人动过。我听后欣喜万分,立刻到他的库房里查看。箱子是一个木质包装箱,上面积了厚厚的尘土,钉子都生锈了,打开一看,原来里面装的是农场建场初期有关解放团的一些资料,有当时解放团用钢板刻的《开垦报》,字刻的精细、套色印刷、图文并茂、印制清晰、装订完整。除有个别的破损外,绝大部分都保存完好。我们如获至宝,全都收集来。1978年,知青大批返城。当时团委负责知青工作,有关知青的所有档案材料全都在团委。知青一走,有人觉得人都走了,留这些材料也没用了,主张销毁。我知道消息后,立刻赶到团委,表示档案室很重视这些资料,要求移交给档案室立卷收藏。这一特殊时期留下的有关知青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档案材料收集也得到了机关各科室同志的支持。机关的老同志也都积极响应,邵会海、刘欣、刘杰、李志民等也都把自己存放多年的重要资料交送到档案室。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小小的档案室已经堆满了收集上来的材料。
整理这些资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些资料需要鉴别、评估、确定保存级别和归属。有些资料已经破损、残缺需修补。当时档案室设在老机关二楼,室内狭小黑暗,楼破墙薄,夏天闷热、冬天冰凉。档案室里仅有一个两屉的办公桌。没有工作台,收集来的资料都在地上分类摆放,当时情景真有点像市场上的摆地摊。办公室当时没有设秘书,党委、行政的综合文秘工作就我一个人干。白天随领导下队调研,晚上开会写材料,常常忙到深夜。尽管这样,我也是把建档工作放在心上,稍有空隙时间就到档案室帮卢建章整理档案。从1977年下半年开始到1982年下半年结束,前后历经了 5年时间。一个全新的、规范的、系统的档案系统终于建立起来了。共立卷1100多卷,上至建场初期,下至改革开放的今天。农场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基本上都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图片档案、专项工程档案 (如场直地区自来水施工图、俱乐部电路图等)。但也留有遗憾, 1977年以后的档案较为完整规范,在这之前的档案缺失较多。特别老农场时期、“文革”时期的档案就更加缺少,又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前段1966年至1968年期间的档案资料几乎是空白。这对后人研究农场这段历史留下了遗憾。
历史决定了我们都将慢慢的老去。就在撰写和打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又向衰老靠近了一步。我不惧怕老,因为越老回忆也就越丰富,也不能因为老让我和属于我的回忆分手。多少次梦里回去,醒来心里缱绻不已,久久不能入睡。我已经和曙光农场有着难以割舍之情,因为那里留下了我的年华,留下了我的心血,也留下了我的回忆和梦想。
2006年6月5日
(作者原为曙光农场宣传部部长,后调总局党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