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 我爱
北大荒 我爱
北大荒 我爱你
周 婷
1968年11月7日,火车一声长鸣,把我从喧闹的城市带到了北大荒(兵团)。
初到北大荒迎接我的是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
晶莹的白雪,巍峨的群山,广阔的原野,到处一片白茫茫,好个自然风光。正像毛主席诗词中所写: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
这就是北大荒给我的初次印象。
我们连队离团部很远,条件差,交通不便,别说听广播连电灯都没有,用煤油灯照明,在城里没用过煤油灯的我,觉得稀奇古怪,所以我总要把灯罩擦的亮亮的,当时我们七八个女生在一个房间。
一天,同屋的冠华、胡薇把煤油灯放在炕边,扒在被窝里各自看当时不准公开的书籍福尔摩斯侦探案《血字的研究》和马克思夫人传《燕妮》。
第二天,早晨起来她们互相看着,看着,然后哈哈大笑,原来她们的两眼让煤油灯熏的黑黑的,像戴上了一副黑框眼镜,很滑稽。全屋人都乐了,非常开心,一夜疲倦顿时消除。
虽然北大荒冬夜寒冷,孤寂又漫长;夏季蚊叮虫咬,酷暑难熬。但哈尔滨知青,上海知青,北京知青,天津知青带着各地的语言和风俗相继而来,南腔北调,叽叽喳喳给这个寂静地小山村带来了活力,让这里的人们大开眼界。
元旦快到了,连队领导从知青中找几个文艺骨干,成立了业余宣传队。
那个年代虽然“忠字舞”天天跳,“样板戏”反复播,看腻了,听腻了。但在单调乏味的业余生活中自己编舞,编剧调剂一下生活,大家还是兴趣十足。况且知青中有才华的人又很多,展示才华的机会谁都愿意参加。
连里有个职工,大家称他“老刘”,京胡拉的不错,提出排《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女主角铁梅由我来扮演,同学吴志宏演李玉和,年龄最小的胡薇演李奶奶。
“文革”时期“样板戏”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所以背台词,学唱腔并不难,只是用的道具没有,像铁梅的长辫子、李玉和用的红灯。“文革”初期我的长辫子早就剪掉了,是“资本主义尾巴”。长辫子是不好找了。怎么办?聪明的人很多,用麻梳成细丝,染上黑色梳成辫子,还真挺象头发,红灯也在附近的农村借到了,道具全了,排练开始了。
经过几天的努力,《红灯记》片段排成了,在年前终于彩排了。
记得,彩排那天,台下坐了许多我教的学生, 大家聚精会神的看演出, 当唱到高潮时,“爹爹挑担有千斤重,铁梅你应该挑上这八百斤……”我一使劲把辫子揪掉了,这时台下哄堂大笑,好不热闹,好在是自己连队,没关系,继续演,难得大家开心。
之后,我们又到其他连队和附近农村去演出,受到了欢迎和热情的款待。
提起在北大荒生活的日日夜夜,就像一杯醇香的酒,回味无穷,战友相聚总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我离开北大荒已经30多年了,听说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不但富裕而且家家奔向小康,是现代化家庭,现代化农场。有机会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再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一切一切。
我爱你北大荒,我爱你第二故乡。
2004年11月28日于哈尔滨
(作者原为农场农工、哈尔滨市下乡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