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风雨同舟 众志成城

风雨同舟 众志成城



                 风雨同舟 众志成城
           ——曙光农场突击队赴江川农场抗洪抢险纪实  
                 王秀红 李佰才 王向明
  1998年8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抗洪史上将是重重的一笔!
  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百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抗洪交响乐!
  曙光农场赴江川农场参加抗洪抢险,保卫江堤的百余名抢险突击队员们,也同样用坚强的信念,不屈不挠的作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曙光人精神,演唱了一首动人心扉的抗洪战歌!
                   紧急出兵
  曙光农场防汛指挥部在接到红兴隆分局防汛指挥部命令后,仅2个小时,160人的抗洪抢险队伍整装待发,4辆运输车到位;3个小时,10辆板车也集合完毕……
                     (一)
  8月25日,上午9时50分,曙光农场防汛指挥部的电话铃声响了,红兴隆分局防汛指挥部命令:立即组织100名突击队员,当日下午5点赶到江川农场参加抗洪抢险。
  军令如山。曙光农场防汛指挥部的成员立即行动。当时负责组织突击队的武装部长正在生产队检查工作,指挥部的其他人员没有推诿,王向明、关世利、胡华君、白国军等人,通知人的通知人,准备车辆的准备车辆,准备物资的准备物资,所有在场的指挥部成员没有一个闲着的,各项工作进行得紧张而有序。
  第一至第七生产队和种子公司,接到农场指挥部命令,立即组织本单位的基干民兵。在家干活的民兵听到广播后,放下了手中的活;在地里拿大草的民兵,接到通知后,立即返回了生产队。所有接到通知的民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由于前几日农场和生产队就进行了动员,要求基干民兵近几日没有特殊情况不许外出,在家待命,做好抗洪的准备,所以各生产队的民兵集合得都比较迅速,特事特办,各生产队都派专车,把突击队员送到农场指定地点。11点30分,160名抗洪抢险突击队指战员全部到位。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能参加抗洪抢险是每个基干民兵的愿望,他们都想在这次特殊的战斗中大显身手。三队民兵周强,因事没有赶上去场部的车,骑自行车奔波10多里路赶到集合地点。顾介东因当时没有在家,妻子接到通知后,立即为丈夫准备行装,跟车到场部找到丈夫,妻子送夫参加抗洪,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三四十年代,妻子送郎上前线打鬼子的历史镜头,90年代,在抗洪的今天又重现了。
  由于去江川抢险人员的名额有限,当指挥部宣布留下40人时,谁都不愿意留下,为了能上一线,平日非常要好的小哥们儿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五队基干民兵苏洪涛听说突击队没有他,硬是找到武装部长,软磨硬泡,成为 101名突击队员。没有去上的队员,一再向指挥部要求,他们是第二梯队的第一人选。
                     (二)
  12点20分,曙光农场招待所门前,红旗招展,抗洪突击队员们排列整齐,各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农场副场长康玉良代表农场场长宣读了赴江川农场支援抗洪抢险的命令,袁绍民副书记代表农场党委书记作战前动员,他鼓励全体干部战士,发扬曙光人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抗洪抢险中争当英模,保质保量完成分局交给我们的抗洪任务。
  12点30分,4辆运输车满载着由场长助理徐明志任总指挥、武装部长李佰才任副总指挥、各生产队主管领导任突击队长、100名精明强干的基干民兵组成的第一批抗洪抢险队伍,带着曙光13 000人民的嘱托和厚望,奔赴江川农场。
                     (三)
  上午10时50分,农场防汛指挥部又接到红兴隆分局局长郭维和的电话,命令曙光农场立即组织10辆平板车,赴江川农场抢险。
  此时,已接近中午,所有车主都已出车,两三个小时组织十几辆车不是件容易的事。接到命令后,负责组织车辆的交通科和交警队的同志,不讲价钱,立即行动,想方设法寻找车主。由于交通部门在前两日接到准备调车参加抗洪任务后,将全场运输车进行了登记,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车主防汛期间每天做到早请示,晚汇报,所以他们对每个车主的去向基本心中有数。他们接通了每个车主的电话,打响了他们的传呼机,利用各种方式与车主联系,不到3个小时,10辆大板车集合完毕。
  李春海、崔凤军、陈洪弟都是花十几万元刚买的新车,他们无怨无悔地来了。崔凤军接到通知时,力工正装着煤,二话没说就让把煤卸了;刘大印、王凤君、张东波车上装着水泥正准备去建三江送货,也卸下不去了。他们一个个放弃了挣钱的机会,参加到抗洪抢险的行列中,顾全大局,勇于奉献,曙光人精神在他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个体司机身上得到了具体表现。他们说:“国家遭了那么大的灾,叫咱去支援抗洪,咱能不去吗?少挣点钱算啥!”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高尚的情操!
  下午1点30分,10辆大板车如数集合到位。2点,在交警中队曾庆华的带领下,由10台车组成的抗洪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抗洪抢险
  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洪水冲不毁战士们的堤坝,冷风吹不走战士们的信念。全体干部战士同心协力,誓与大堤共存亡。哪里有险情、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领导干部的身影;哪里有号令,哪里就有突击队员的奋勇拼搏。
                   (一)
  8月25日下午4点30分,100名基于民兵组成的突击队赶到江川农场。6点30分,运输车队也到达江川。江水不断上涨,洪峰将至,大堤上没有备土料。晚上 7点47分,全体突击队员奔赴大堤——曙光分担的 1 200米防洪地段。在徐明志和李佰才的挥指下,突击队员们顾不上旅途的疲劳,连夜装卸土料。
  由于当天到达江川的人比较多,准备的饭菜不足,不少队员没吃饱,有的吃的是带来的馒头就凉水,干到半夜就饿了,但他们没有一点怨言,夜晚最低气温只有摄氏10度左右,又是江边,寒气袭人,大部分战士衣着单薄,可他们依然干劲十足。五队的民兵庞书勤下车时,不慎将脚脖子扭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和大家一样比着干。随队医生马国良也加入到了抢险队伍之中。突击队长和队员们一样奋战一夜。第二天早晨4点30分,他们卸土32车、200多立方米。
  在江川抗洪前线,曙光分担的地段条件最差,离指挥部远,吃住点远,运输远,风险最大,沙土坝基浸泡渗漏严重,任务最重,人均12米防段,全部塑料布苫盖,沙袋压角护坡。
  26日还没有吃早饭,突击队员们就开始了分段护堤。五队分到一处50多米的险段,木桩被洪水冲得左右摇晃。在这紧要关头,队长刘学社奋不顾身,第一个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全体民兵奋勇争先,没有大锤用木桩,没有水衩(连裤子的水靴),他们穿着短裤在冰冷的江水中奋战。塑料袋用完了,就用麻袋。灌满沙土的麻袋哪个都二三百斤,队员们扛起就走。二队党支部书记刘宪民、四队党支部书记龚朝君,身先士卒,带头下水,排除险情。三队、六队、七队民兵突击队,顾全大局,听从指挥,叫到哪儿干,就到哪儿干,不讲条件。一队民兵突击队在队长宋太亮的带领下,完成自己分担的地段后,主动支援兄弟单位承担险段,不分你我,成为当之无愧的抗洪突击队。
  全体干部战士连续作战近30个小时,在洪峰到达之前将 1 200米大堤,全部加固确保了洪峰平安通过曙光防段。
                   (二)
  曙光农场抗洪抢险突击队英勇战斗的情景,使在抗洪第一线采访的《农垦日报》的记者,忍不住为他们按下了“快门”。他们说,在江川的抗洪第一线,曙光是他们看到的穿着短裤在冰冷的江水中奋战的第一个单位。农场电视台的记者,也被顽强拼搏的战士们所感动,录像机一直扛在肩上,很怕把哪个感人的镜头漏下。
  8月 27日,大堤出现管涌,全体突击队员紧急集合,在总指挥徐明志和副总指挥李佰才的带领下,投入抢险。一队负责装袋,五队负责下水压坝,其它单位抢运,党员干部冲在前,一百多斤的沙袋,他们背起就跑,仅用2个小时,装运码放沙石50多吨,处理管涌2处,堵压渗漏点3处,及时排除了险情。
  在江川的日日夜夜,所有参战的领导们,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事事干在前,和战士们干在一起,吃住在一起,不仅鼓舞了士气,也起到了表率作用,被所有的战士传为佳话。
                   (三)
  抗洪抢险是非常艰苦和危险的,白天风吹雨打,夜晚蚊虫叮咬。住的是帐篷和运输车,下过雨的帐篷里非常潮湿,有时走路都能听到“叭叽叭叽”的水声。板铺是新伐的树木搭的,夜里蚊子非常多,战士们只能合衣而睡,脸上经常被蚊子咬得都是包。他们穿的衣服,常常被雨水和汗水打湿。由于吃得不很卫生,加之水土不服,不少队员腹泻,可是所有队员,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怨天忧人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以实际行动,争取抗洪全胜,为曙光人争光。他们坚守在大堤上,风吹不动,雨打不走,誓与大堤共存亡。
  在江川抢险的个体司机们,听从指挥,服从命令,随叫随到,多拉快跑。李春海、崔凤军为了让突击队员们吃上饭毅然把十六七万元的新车开到 1米多深的水中。陈洪弟每天接送人员,连续9昼夜不离车,全天服务。他是第一个参加抢险,也是最后一个撤回的汽车司机。
                   (四)
  参加抗洪抢险的将士们,一直牵动着农场党政领导和全场人民的心。8月26日早5点,刚刚参加管局会议回来的农场场长王秀君和书记董玉芳,就前往江川看望和慰问全体突击队员,并参加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干部战士的斗志。场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抢险的保障工作,为战士们发了手套,并与农场防汛指挥部联系,紧急调运117套行李和衣服,购买了 30套水衩及钳子、铁锤、药品等物资。农场防汛指挥部的同志立即组织,负责防汛物资准备的农场物资科,尽职尽责,要人出人,要钱出钱,前方需要什么,他们就想尽办法准备什么。听说要为前方的突击队员运送行李和塑料布,外出干活没有赶上第一批去江川抢险,回来后就到防汛指挥部请战的个体司机、复转军人、共产党员李荣波,把联系好的活辞了,没吃早饭就奔赴江川。
  六队民兵刘学强没能上一线,他从自己家中拿出 200元钱,为突击队员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慰问一线民兵。
                  凯  旋
  当最后一批抗洪勇士凯旋时,农场领导亲自到几十里外去迎接……
                   (一)
  8月29日,完成抢险任务的大部分队员返回,留下15名突击队员和1台运输车,担负长期看护大堤任务。五队的民兵排长姜树好第一个抢先报名留下,刚加入民兵的新战士李国伟也不示弱,争先留下,一队的民兵马祥,爱人离异,参加抗洪时,把孩子送到了父母家,他一直坚守到最后。陈洪弟成为最后一个留守司机。
  16名留守人员,他们一直坚守到最后。每天他们精心看护,昼夜巡堤,及时排除险情,保证了大堤安然无恙。
  9月2日,参加江川抗洪抢险的最后一批将士们,圆满地完成了抗洪任务,他们没有像别人那样把剩余的物资拉走,而是把所有剩余的防洪物资完好无损地送还给江川农场,得到了江川农场负责人的赞扬。他们说:你们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把物资送还给我们的农场。曙光人的作风和风格被江川人民传颂。
  经过9天9夜的奋战,100余名抗洪抢险突击队员,抢运土石630立方米,灌装沙袋 2 500袋,加固险段150多米,处理管涌2处、渗漏3处,保护了1 200米曙光防洪段,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光荣凯旋。
                   (二)
  9月2日10点20分,曙光农场场长王秀君,党委书记董玉芳,场长助理徐明志及水利局、办公室、电视局等部门负责人,前往40公里外的新建处,去迎接胜利班师的抗洪将士们,使战士们非常受感动,他们忘记了几天来的劳累,一路欢歌,回到农场。
  9月7日,农场召开抗洪抢险表彰会,全体与会者起立鼓掌,在欢快的乐曲声中,40余名胸带红花的抗洪英雄鱼贯而入,农场对他们进行了隆重表彰。
  赴江川农场抗洪抢险的队员们,在曙光农场九八年抗洪抢险这一壮美乐章中,是一个重要的音符。他们不负曙光人民的厚望,把曙光人精神发扬光大,受到了分局领导的好评和农场人民的赞扬。他们的事迹,将载入曙光人抗洪斗争的史册!
                 (作者分别为农场宣传部干事、武装部长、水利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