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平凡母亲的心愿
一位平凡母亲的心愿
张 少 辉
夜深了,雪亮的日光灯下,一双充满深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身高膀阔英俊潇洒的中国青年,左手搭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肩上,豪迈地遥望远方。他15岁上中国科技大学,提前一年取得硕士学位。19岁以遥遥领先的成绩成了英国牛津大学唯一的公费博士研究生,以15天的时间通过了常人所需两年的资格审查,提前两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尔后,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聘任他为副教授,并专门为他建立了一个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他在世界学术权威杂志——美国的《细胞》上,发表了14篇论文,被称为“来自龙的故乡的一条学术巨龙”。他的名字叫何琦,今年32岁。这位凝视照片的人,就是何琦的母亲——黑龙江省曙光农场中学退休教师李琳,她望着照片上的儿子,思绪的野马在记忆的原野上纵蹄狂奔……。
何琦还在呀呀学语时,母亲就非常耐心地教他“a、o、e;1、2、3……”,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就劝她:“孩子太嫩,懂什么?等大了上学就是了”。李琳说:“时代不同了,现在咱们有能力,有时间教育孩子,就应该注意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以使其早成大器,为国家多作贡献。”一位大嫂还不服气地头一歪说:“出水才见两脚泥,看今后咱们谁的孩子有出息!”
“文革”期间,学生不学习文化知识,整天写大字报、批斗教师,李琳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这样下去,不就毁了这代孩子吗?国家和民族不就完了吗?”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就不顾疲惫,在自家的茅屋里凭记忆和创造编写了一套小学课本,悄悄地教孩子学习。冬天,屋内墙上结着厚厚的霜,缸内的水也结了冰,她的手脚冻得红里发紫;夏天,蚊虫成群,咬得她满身是包,又痛又痒,可她从未停止教孩子学习。一年 365天,除极特殊情况外,她每天都让孩子作完 50道数学题,练写完800个汉字,还要写一篇日记,画一幅画,学拉二胡或手风琴、小提琴。在李琳的精心培养下,聪明好学的何琦犹如一名骠悍的帆板运动员,在知识的海洋里不仅乘风破浪,而且还能做精彩的“特技表演”。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一些青年纷纷涌向李琳的宿舍,让她辅导。每次辅导,何琦都在一旁认真听,有时李琳不在家,小何琦给讲课,还自编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模拟试题让大家做。听课的人交口称赞,满意而归。 高考后的一天,何琦去中学校玩, 教数学的张老师摸着他的脑袋说:“‘小神童’,你愿不愿作一下今年高考的数学试卷?”何琦仰着脸天真地说:“愿意。”张老师把何琦领进屋,何琦不到一个小时就把题做完了,并且得了93分。1978年,正读初中二年级的何琦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第一名的高考成绩,光荣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何琦是个独生子,父母特别疼爱他,但决不娇宠他。李琳从何琦 3岁起就让他学洗自己的衣服,那怕他洗不干净,母亲再洗一遍。还让他扫地、割草、剜野菜等,使何琦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一天晚上,李琳让何琦写一篇题为《园丁赞》的作文,到了零点以后他还没写完,“睡觉吧,明天再写”。何琦摇摇头说:“不,妈妈是为我好,我一定写完再睡”。到了黎明,何琦才写完,母亲看着他那字迹工整、寓意深刻的作文,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家长的严格要求,培养了何琦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养成了不论干什么都利利索索、从不拖泥带水的好习惯。
李琳感到,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人才,光提高他的文化素质不行,还要在政治思想上打好基础。从何琦懂事起,母亲就给他讲些美丽的民间传说,讲华罗庚、詹天佑、居里夫人和岳母刺字、三元里抗英以及我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等许多动人的故事,使他从小就憎恨假、恶、丑,追求真、善、美,树立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的远大理想。
有人对李琳说:“养子莫成龙,平凡一家亲。”可李琳却说孩子不是我的私人财产,他属于祖国和人类的未来。我为儿子,也是为国家和民族尽自己的责任。何琦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发奋读书,在“科大”读书四年,三年没回过家门。出国八年,只回国一次,而且在家呆了不到10天。李琳不但不埋怨儿子,反而更加支持他,让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中去。
何琦不论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还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都表现出了一个“龙的传人”的特有的天才与毅力。1992年 8月的一天,国际分子生物学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美国前总统里根听说到会的有一位黄皮肤的“学术巨龙”,急忙找到何琦,紧紧握住何琦的手热情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它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可贵的精神,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而且还在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我非带崇尚中华民族,愿意和中国人交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年仅30岁的何琦激动地说:“谢谢!您为改善中美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做出过重大贡献。您是我最敬仰的美国总统之一。和您交朋友,我非常高兴。”“那咱们合个影留作纪念吧。”“OK”,何琦十分愉快地接受了里根的邀请。
1992年,李琳和丈夫听人传说儿子不想回国了,他们怕儿子常年生活在国外,思想发生变化,于是,决定去美探望。10月13日那天,李琳夫妇乘坐一架银白色飞机飞到了大洋彼岸,在异国他乡,一见到儿子,千言万语一下涌向咽喉,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觉得眼睛湿润、浑身发颤。“听说你不想回国了,是真的吗?”最后,李琳还是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这句话。儿子紧紧拉住母亲的手说:“不是的,我想抓紧时间用美国先进的仪器和充裕的经费武装自己的大脑,暂时不想回国。但是,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将来我一定要回到祖国怀抱。”“这才是我的好儿子”,李琳紧紧抱住何琦,高兴得流下两行热泪。
报时的钟声,将李琳从遐思中唤醒,她捧着照片,不禁泪如泉涌,泪眼朦胧中,她仿佛看到何琦正微笑着扑进母亲的怀抱……
(原载《农垦工人》1994年第61期,
作者原是曙光农场办公室秘书,后调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