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2001~2005年农场发展概况

限外辑要

一、2001~2005年农场发展概况

一、2001~2005年农场发展概况



  (一)农 业
  2001年,是农场遭受罕见的高温无雨恶劣气候及病虫害侵袭第三年,持续55天高温无有效降雨,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普遍渴水减产,部分作物绝产。粮食市场不稳、粮价低迷,给农场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职工种地效益差,出现弃耕现象。为了加速经济增长,适应市场变化,使职工走出低谷,农场党政领导带领基层干部和农户去山东及周边城镇考察,考察经济作物40多项,签订经济合作协议 72项,引进资金600万元。回来后,结合农场实际制定出台了《发展经济作物实施方案》。2002年,开始落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种类,主要有向日葵、白瓜子、西香瓜、亚麻、辣椒、芸豆等。当年8月8日,农场举办了首届西瓜节,宣传推动农场绿色、特色农业。节会期间,吉林、七台河、牡丹江、鹤岗、佳木斯、桦南等地客商到农场签订了6 000吨西瓜销售合同。四队种植的烤烟亩效益达到了 500元。经过几年种植经济作物的探索,适合农场种植的经济作物逐步稳定,形成规模种植新格局。其中,毛葱己销到广西,出口到越南;向日葵、白芸豆、红芸豆打入北京,出口到俄罗斯。曙光农场被确认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豆、水稻、向日葵被认定为“绿色食品”。截止2005年,农场种植业水稻、玉米、大豆、经济作物各为 4万亩,其结构比例趋向合理。先后推广应用了“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水稻井灌水综合增温技术”,继续推广“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红干椒南瓜育苗移栽技术”,“西瓜、南瓜大小垄覆膜技术”等10余项新技术。加大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当年面积达3.7万亩),为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起到示范作用。扩大了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期间,更新农机具558台套,共计投资 837.56万元,为田间标准化作业提供了保证。此期间,农场共生产粮豆19.37万吨,其中2005年,生产粮豆 5.45万吨,平均亩产454.17公斤,超过“九五”期间年产粮豆最高年份的1997年平均亩产444公斤。2005年玉米亩产650公斤,创历史新高。
  (二)畜牧业
  “十五”期间,畜牧业生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养殖户为基础,农场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使之成为农场稳定的支柱产业。2001年,为了加快生猪生产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场向总局申请资金 40万元,引进120头种猪,在场直地区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速生猪品种更新换代。当年农场还以五队为重点建成肉牛生产队,调整肉牛改良模式,养殖户自筹资金购进改良牛392头,培养标准养牛大户 26户,有力地推进了全场肉牛养殖业发展。
  2002年,全场畜牧业仍以“猪经济”为龙头,带动养殖业发展,全年畜牧生产总值为4 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4%,其中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91%,实现了畜牧业半壁江山。为了达到产业化生产,农场争取总局畜牧贷款50万元,养殖户自筹资金 100多万元,在五队建成100栋标准化圈舍。 当年建成一座纯种猪繁育场,存栏种猪45头,为养殖户提供优良二元母猪,实现了统一供种、规模饲养。
  2003年,生猪出栏11万头,存栏9万头,实现农业粮豆过腹增值3 200万元。农场成立养猪协会,对生猪的生产、销售、防疫、信息进行服务。为使“猪经济”快速发展,农场全年争取资金430万元,建起18栋7 6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小区,建起一座 1 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原种猪场,成立了人工授精中心。农场投入24万元资金扶持12户养猪大户。通过扶持大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垦区将曙光农场“猪经济”树立为全局的先进典型,先后有宝泉岭、牡丹江、建三江三个分局20多个农场前来参观学习,国家畜牧协会猪分会将曙光农场吸收为理事单位。
  2005年,农场职工集资240万元,引进优良种猪800头。肉牛养殖采取分散喂养、集中育肥方式,在第二管理区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进行集中育肥,全场肉牛存栏 2 000头。2004至2005年连续两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5%,畜牧业已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
  (三)工 业
  2001年,按照“国退民进、抓大放小、革新挖潜、达产增效”的原则,农场对工业企业区别对待,采取三种不同的措施。1.对高风险、无效益的企业,如原曙光煤矿,清理账目就地转制移交。从而有效地摆脱了 1 300万元的历史债务。2.对运行困难,没有潜力的企业,按上级要求对粮油厂进行国退民进,并积极指导,推进发展。3.对兴隆水泥厂革新挖潜达产增效。当年,水泥产量达到10.1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坚持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全员素质,加强财务管理,通过内部竞争机制促进产品销售回款。2001年底,昕鑫水泥厂第二期租赁合同期满,因此采取了先合并后改制的方案。 8月底,农场成立改制小组,对昕鑫水泥厂和兴隆水泥厂进行清产核资账目清查。11月,顺利组织两厂合并。为促进民营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003年,对兴隆水泥厂进行改制。针对企业资产大,职工人数多,企业负债重,职工情绪波动大,改制困难多等情况,农场成立了改制领导小组,在分局党委支持下,分阶段分步骤,历时 3个月稳步前行,顺利完成改制工作。改制后成立兴隆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农场为兴隆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减免5项统筹费30多万元,并借资150万元,解决了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2005年,农场协助其贷款300万元,又动员全场干部职工集资300万元支持公司技术改造。
  “十五”期间,农场为增加临时用工量,安置下岗工人,提高农场职工经济收入,继续加大了扶持民营企业力度,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对被认定为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农场负责提供厂房,进行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资金融通,协调服务。2004年,乡田粮油加工有限公司重新融资开业。2005年,农场引资 1 930万元,建立万寿菊厂、木器加工厂、稻米生产线等民营加工企业,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当年工业利润实现 450万元。民营工业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了工业立场、再造工业新曙光的目标。“十五”期间,农场经营利润 1 083万元,上交利税2 342万元。
  (四)教 育
  “十五”期间,农场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2002年,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升国旗制度,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把学生遵守《守则》、《规范》的情况纳入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加强“普九”教育工作,巩固两基成果显著。2001至2005年,农场先后下发党发[2003]14号文件《关于成立曙光农场贫困生基金会的通知》和《关于资助农场特困生办法的通知》等。5年中,全场共捐款7万元,资助110名中小学贫困生和1名大学生,完成各自学业。小学辍学率为0;中学辍学率2001年控制在1.5%以下,以后逐年降低,2004年消除了辍学现象。
  在教研教改方面,2002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让课件教学步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在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开设手工、绘画、作文、书法、歌咏、舞蹈等课程,创办有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的特色学生。
  2005年中考,袁晶靖同学以 607分的成绩名列分局第一名。农场职工子弟李朋在当年高考中以680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是农场建场 57年以来第一个进入清华大学的考生,为农场争了光。
  2001至2005年的5年中,农场对教育投入220万元。其中用120万元扩建了1栋中学教学楼。为接送中小学学生,投资13万元购买 1台豪华客车。从2004年开始,每年农场为统一接送学生投资21万元。
  2001年,教育科被分局评为目标管理检查先进单位,中学教师倪娟被评为总局级先进教师。2002年,中学获分局级文明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中学教师刘俊良被总局授予“模范教师”称号。2004年,小学教师陈志伟被授予省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05年,中学教师倪娟被授予总局级“模范教师”光荣称号,小学教师卜繁丽被授予总局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五)小城镇建设
  2001年开始,农场自筹资金 200万元,利用鹤大公路在农场辖区内建设的机会,争取资金300万元,全场职工捐资18万元,招商引资900万元,共计1 418万元,建设商业综合楼3 500平方米、商业开发楼5 000平方米、职工培训中心3 200平方米、场直中心水泥路28 000平方米,改建了老的商业区,使农场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截止2002年,全场共建成商业住宅楼11 700平方米,文化广场16 000平方米,完成了水泥路边沟和农场大门建设;拆迁50户栅栏500延长米。 小城镇建设高速发展,改变了全场职工临街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招商引资,带动非国有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003年,建成商业住宅楼 5 600平方米,新建一个休闲小区,栽种树木花卉以及播种绿地16 000平方米,新建了交通楼、社保楼、水务局,改建修缮了职工文化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工人活动中心、医院和公安分局办公楼等。同时,引资 700余万元,建设了自来水处理厂和供热中心。并为居民区拉沙石 13 000立方米铺垫道路。2004年,2公里通乡公路全线通车。完成文化广场二期工程,增加12万元健身器材。当年完成职工集资住宅楼5 800平方米。2005年,农场争取国投资金 233万元,自筹资金188万元,对场直地区的水网进行改造,为3个居民组解决了吃水难问题。投资30万元在文化广场建设文化墙,引资600万元新建9 3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 (2006年竣工)。一座具有农垦特色的新型农垦城镇矗立在曙光大地上。
  (六)精神文明建设
  “十五”期间,农场党委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从生产一线培养非党积极分子,不断为党组织补充新的力量。发挥工、青、团、妇、民兵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工作。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农场党政班子领导全场职工群众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在转变经营机制中,加强党建工作。主要加强了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几个方面工作中,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密切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开展扶贫解困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全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途径对低收入群体和下岗人员在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采取项目、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收入。为进一步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社区管理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的同时,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扩大再就业。引导部分下岗职工承包荒山、荒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安排非全日性、临时性、季节性等工作,使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十五”期间,农场在构建企业文化,树立社会新风,占领文化阵地的工作中,围绕农场中心工作积极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全场建有 3支秧歌队、2个合唱团、4个体育协会及其它群众文化团体,每年在重大节日期间都举办各类文艺表演及体育比赛,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凝聚了广大群众。
  2005年7月至 12月,根据上级党委部署,农场党委结合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促进了各项工作。全场 917名党员以十佳公仆武玉刚为榜样,学习理论,钻研业务,争做学习型、创新型、亲民型好党员。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农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并形成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组织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