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
大事记
1958年
1958年
1月9日 八五三农场一分场负责组建五分场,一分场副场长张克法和胡文斗等 4人奉命到新建地区踏察定点。
1月 15日 张克法、胡文斗带领吴海洋、陈大鹏、杨发世、秀绍周、于富明、欧阳和、初荣和、吴少龙、杜西德、冷光华等12人的先遣队,乘马爬犁赶到七里沁河北岸的泉水,建立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三队,胡文斗任队长。这是农场建场史上的第一个居民点。
1月 19日 一分场派副队长吴臣坠带领王富文,杨再棠、罗良、李哲民、曹令合、张定荣、田庆戬、王玉琮、邓维仁、陈绳华、杨再林、肖启国、潘应安、潘学贵等人为第二先遣队,到东风岭建五分场一队。
3月1日 八五三农场党委任命项文运为五分场党委书记兼场长。
3月3日 新建的五分场三队根据上级指示开始整风运动。由于斗争过火,铁道兵于富明因经不住吊打而自缢身亡。
3月7日 三队队长胡文斗带领王富文等人,赶到“獾子洞”,支起一顶帐篷,创建五分场二队。胡文斗任队长,王富文任副政指。傅方生任三队队长。
3月15日~4月 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军工40人、济南后勤161人、武汉空司 52人、张家口通讯学院42人、南海舰队43人、沈阳八航校92人、北京空军22人、洛阳坦克预校15人、江西空四速中160人,广州空后27人、上海第一公安学校4人、上海第二公安学校12人,共12个单位的670名转业官兵先后到五分场,分配到初建的一、二、三队,同原有的 55名老铁兵一起正式创建八五三农场五分场。
4月5日 为解决行人和运输的燃眉之急,开始在七里沁河上游,即今七里沁河大桥处,架设简易木桥。
4月16日 五分场二队副政指王富文当选为宝清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月1日 五分场一队十六作业组在七里沁河边修路,中午收工人们去河边洗手,忽见对岸一人落水。救起后才知道,是张克法从三队检查工作返回场部途中失足落水。急救脱险后,干群一起欢度北大荒的第一个国际劳动节。
5月2日 五分场机关正式成立。项文运任党委书记,张克法任副场长代行场长职责。机关任命了组织、宣传、农业、工资、农机、畜牧、粮食、基建、物资、监委、青年、妇女等助理员、干事和文书、管理员,共50多人,分场部设在东风岭。
5月 13日 五分场场部地名经群众提议,领导定夺,报请上级批准,由张克法副场长宣布,定名“东风岭”。
5月 25日 大地解冻后交通阻断,农场场长姜瑞元,得知五分场因缺盐造成职工生活困难,便亲自带队,手拄拐杖送盐慰问,并深入到边远的三队马架子草棚内,同转业官兵深夜促膝谈心,职工们深受鼓舞。
5月 30日 农场组织人力,从山边往五分场勘察,开始兴修简易公路。五分场也组织人力,往总场修路并架设越岭河木质桥梁。二队、三队趟草甸子往分场部修路,克服重重困难,以解决五分场的生存问题。
6月6日 根据农垦部《关于转业军官(职员)和战士的工资待遇问题以及家属问题的执行办法》规定,转业军官的工资取消军龄补助,实行月薪制,其他人员给予农工待遇,并安置了转业官兵家属的工作,稳定了职工队伍。
6月 15日 沉睡千年的原野上,拖拉机正在开荒,柴油用光了,道路尚未修通,接总场通知,用挠力河水漂油桶往二队运油。二队副政指、抗美援朝功臣王富文,因用油心切,在河里插拦截油桶标记时,不幸遇难。
7月6日 在分场部西北山坡上建立畜牧队。王敬轩任队长,李景林任政指,成玉任副队长。
7月9日 在五分场二道河建立渔亮子,由朱玉忠任打鱼组长。同年10月,八五三农场一分场渔亮子划归五分场,人员调入五分场,组成五分场打鱼队。焦自善任队长,王珉任政指,朱玉忠任副队长,经营挠力河落马湖至驼腰子及七里沁河的全部水面,冬天捕鱼25万多公斤,除廉价供给职工食用外,还外销宝清、双鸭山、鸡西等地。
8月3日 根据农场要求,五分场在越岭河北岸建立养鸡场,兴建 200平方米民木笼房作孵化室。郭进宝任场长,张波任政指。
8月17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成立,五分场选送学员入学。
9月 23日 五分场组成伐木队百余人,由队长周宝林、政指王凤山带队,进完达山炮守营伐木,主要为支援首都十大建筑提供所需木材和增加农场收入。奋斗一冬,伐木 5万立方米,翌年4月回场。
11月20日 从农场到五分场的简易公路修通,越岭河、七里沁河的木质桥也已竣工,开始通车,物资供应基本得到保证。
11月21日 波及全国的“大跃进”运动开始,农场也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错误思潮。大搞疲劳战术、人海战术,大反右倾,大薰草炭肥。谁虚报得多,就受表扬插红旗;谁实事求是,就挨批拔白旗,即撤职降级,一点不讲经济效益,劳民伤财,搞得人人自危。分场因如实反映了情况,罚扛白旗一面。
12月26日 分场集中各队部分人员兴修一队南山水库。施工中只讲速度不讲科学,用整风拔白旗的办法刺激施工,在连续劳动一天一夜快要完工时,冻土塌方,压死一队老铁道兵胡万民,压伤政治处主任王宽夫和指导员何忠兴等。
12月28日 遵照农垦部制定的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全场上下艰苦奋斗,积极开荒种地,当年开荒20 410亩,播种20 400亩。新开荒地,耕作简单粗放,大部分是用人工手持木棍在犁伐地里捅窟窿,人工点播大豆,全部人工镰刀收割,仅获得亩产10.95公斤、总产22万公斤的收成。
12月31日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场盖起了两家一栋的60 平方米的草木结构民房30栋,1栋120 平方米草木结构的办公室。有的个人利用下班时间还建起一些简陋的独立小房。越冬之前,都搬进了茅庐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