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81年

1981年


                   1981年
  1月5日 总局在哈尔滨市召开国营农场工作会议,总结了垦区农业生产经营“四超历史”的经验,讨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问题。农场作了具体部署。
  1月8日 农场成立贯彻办,与纪委合署办公,贯彻中央《紧急通知》精神,严厉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
  2月16~20日 红旗岭农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与会代表152人。场长郝忠彦向大会作了《1980年生产建设总结和1981年生产建设任务》的报告。会议选举产生职工代表大会委员会。
  2月22日 总局下发关于团山亮子归属问题的决定。团山亮子仍属红旗岭农场经营。
  2月27日 石灰厂、公路管理站荣获总局党委和总局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二队GT—49—404车组和E—512—546康拜因车组、十二队GT—49—419康拜因车组荣获总局党委授予的先进车组称号。
  3月1日 农场职工俱乐部经上级批准,交基建队开始施工建设。
  3月3日 全场各中小学开始开展“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学校风气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出现了新变化。
  3月8日 农场表彰了1980年度“三八红旗集体”15个,“三八红旗手”78人;管局表彰红旗岭农场“三八红旗手”3人,“五讲四美”先进个人1人;总局表彰红旗岭农场优秀女工干部1人。
  4月4日 农场发出《关于防洪堤工程管理养护要求》的通知,要求沿河生产队分段负责,在 193.8公里的防洪大堤上做好看管、检查、维修、绿化等工作,加强防汛,保障堤内耕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月 22日 农场对服务行业进行调整,撤销服务队,将照相馆、理发店、补鞋铺、冰棍房、油条铺等服务项目统归商店管理。
  5月1日 医院副院长廖先成被总局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5月3日 农场水利科、生产科等9个单位抽调工作人员 10余人组成联合调查组,由副场长周宝林任组长。经过 9个月的调查研究,完成了《红旗岭农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报告》,约3万字,为农场提供了一份可贵的农业资料。
  5月11日 刘振声任农场农机总工程师。
  5月 25日 农场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孙洪武任主任委员、宋广民、刘振声任副主任委员,绳同畔、熊龙坤负责日常工作。
  6月22日 全场人机齐上,战胜春涝严重威胁,抢播的13万亩小麦、8万亩大豆,因采取了化学灭草等农业技术措施,作物长势良好。
  7月1日 全国统一进行人口普查。农场培训了一批人口普查人员,全面、及时、准确地按国家要求完成了任务。
  9月2日 从7月21日开始连续降雨 42天,降雨量达 265毫米,相当于1980年同期降雨量的4.4倍, 造成建场以来从未有过的特大洪灾。挠力河、七里沁河的洪水,危及沿河岸各生产队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全场进行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抢修沿河的防洪堤,同洪水搏斗两个月,终于取得了抗洪抢险的重大胜利。
  9月5日 农垦部、财政部下发《全国国营农场财务工作会议纪要》、总会计师工作条例和农垦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与资金管理的规定等 3个文件。农场在贯彻执行中,进一步完善了财务包干制度,加强了资金管理、经济核算、财会工作的领导。
  9月14日 农场根据国务院 《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办理职工退休150人、退职8人,第一批退休职工子女接班。
  11月10日 红旗岭农场职业高中成立。薛天民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韩宝森、王呼兰任副校长,第一批新生256人正式入学,在十队上课和食宿。
  11月17日 农场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加强对多种经营的指导工作。
  12月19日 因8月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全场135 000亩小麦预测亩产 150公斤,实收87 000亩,平均亩产41.7公 斤,损失70%;88 000亩大豆,28 000亩绝产,平均亩产29.5公斤,减产32%;玉米,绝产9 000多亩,平均亩产90.2公斤;粮豆平均亩产42公斤,总产 1万吨,年亏损646.6万元。
  12月30日 涝灾造成秋菜歉收,农场为保障职工的最低生活水平,从山东运进大量白菜、土豆等蔬菜,解决了职工入冬吃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