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1983年
1983年
2月1日 农场土地办公室成立。
2月3日 总局授予红旗岭农场1982年度“单项作物大面积高产攻关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十二队机务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十一队东方红 75—0144拖拉机车组和十二队GT—49—419康拜因车组先进车组称号;授予十二队副队长李占英先进个人称号。
2月 19日 农场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活动,对全场机务人员进行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机务人员素质。
4月2日 俱乐部建成投入使用。农场投资 178万元,建筑面积 3 685平方米,能容纳观众1 499人。两侧设有会议室、老干部活动室、退休职工活动室、 图书阅览室、游艺室等。从而改变了职工在野外露天看电影的艰苦条件,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4月 10日 由于各地喜获丰收,国库粮满,农场发生交粮难,农场提请上级部门协助解决。
5月7日 为了编写农场史,农场设史志办公室。由廖君立任主任兼主编。
5月 10日 农场购进“大龙江”客车一辆,增多了跑迎春车站的客流量。另外增设场内通向各队的客车,两天一趟,方便了职工群众的出行。
6月1日 农场在俱乐部举办幼儿文艺会演。
6月22~24日 中共红旗岭农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与会正式代表158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党委和第二届纪委。胡怀亮当选为党委书记,宋广民当选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大会一致通过了胡怀亮书记代表党委作的《沿着十二大指引的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报告,农场从此步入改革的新时期。
8月1日 红旗岭人民法庭改由红兴隆农垦区人民法院领导。
8月10日 七里沁河大桥竣工通车。总投资138万元的红旗岭农场七里沁河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长164米,宽7米,载重15吨汽车可通行。大桥于1982年5月1日破土动工,是垦区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
8月11日 农场场长给在生产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刘守宏、朱连义等 23人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8月24日 随着全国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的运动深入开展,农场公安机关首次依法逮捕18名犯罪分子。
9月1日 场直一校教学大楼竣工,交付使用。教学楼建成后,全场教学布局重新作了调整。一校小学部搬进大楼,职业高中由十队迁到一校小学部校舍,职业高中发展为 7个专业教学班,213名学生,19名教师。全场普通教育改为12年制。
10月5日 高考成绩揭晓,全场考入大专院校10人,中专11人。
10月10日 农场场部水塔建成,塔高30米,能容水80吨,投资5.9 万元。
10月15日 农场团委组织全场团员青年采集梢条、 核桃楸、槐树、 草木犀等草种、树种12 000公斤,支援甘肃地区,成绩突出,被省采种支甘办公室评为先进单位。
11月11日 职工教育取得较好成绩。 1 666名双补人员,经过补习考试,大部分职工达到初中文化水平。此外又通过代培、内招、电大、函授等多种渠道培训30多名干部、教师和技术人员。
11月23日 农场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要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全场生育率、节育率、自然增长率、晚婚率、独生子女领证率五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被农垦总局、管理局评为1983年度计划生育先进农场。
11月28日 在全垦区范围内开展的为期五年的“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中,农场取得显著成绩。被总局评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
12月19日 在低温、多雨、寡照的不利自然条件下,经过全场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在24万亩耕地上仍夺得了三大作物的大丰收。粮豆亩产168公斤,总产接近4万吨,单产总产双超历史。
12月31日 技术职称评定、套改、复查工作进行完毕。到年底,已先后建立了农学会、农机学会、卫生学会、会统学会、畜牧学会等组织,有中级技术职称的31人,助理级职称的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