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土 地
  农场土地总面积63.2万亩,其中耕地27.2万余亩、可垦荒地8.3万亩、林地13.86万亩、河滩地沼泽地15.5万亩、水面1.6万亩。
  农场土壤属于三江平原,冲积沼泽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其中含氮量约0.4%,含磷量约0.19%,共有以下几个种类。
  1.白浆土。占总面积的48%,是农场主要耕地类型,一般黑土层在 18厘米左右。白浆土肥力低,土性黏重,土壤理化性质不好,通透性差,怕旱,怕涝。
  2.黑土。黑土肥力高,有机质含量多,土壤结构好,通透性强,抗旱、抗涝。
  3.草甸土。草甸土约占总面积的9.9%左右。主要分布在平原及缓坡地带,黑土层深30厘米左右,这类土壤肥力较高,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抗旱、易涝。
  4.棕色森林土。约占总面积的 20.7%,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坡岗和山地。土壤表层肥力高。有机质含量在6%~10%,土壤结构松散,由于分布于岗坡山地,易流失。
  5.沼泽地。包括泥炭沼泽和草甸沼泽土,约占总面积的 23.5%,一般分布在山间和沟谷,有的常年积水,土壤腐殖含量丰富,但熟化性差,PH值偏高。
  三江平原的土地是我国最肥美的土地之一。耕地熟化初期,整个耕层呈鱼子结构。细碎松软,颜色黑得像要冒油。有机质含量在6%以上,高者超过10%;全氮含量高于0.4%;全磷(P2O5)含量在0.2%~0.4%;PH值一般在中性范围。土壤保持着原始状态的肥活度。
  二、湿 地
  1996年,红旗岭农场根据总局林业局“农总林字〔1996〕4号”文件要求, 开展了自建场以来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本次主要调查目标是:挠力河、七里沁河、大牙克河、五星湖。第一次调查湿地总面积64 860亩,其中挠力河45 585亩、七里沁河13 140亩、大牙克河 4 125亩、五星湖 2 010亩。调查了相应的湿地环境、湿地植物群落、陆生动物及水生生物;同时,还对湿地周围社会经济及利用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中,调查水生植物10种,陆生植物8种,鱼类18种,陆生动物中虫类3种、蛙类3种、鸟类3种、鼠类1种。通过此次调查不仅使农场对辖区内的湿地资源有了了解,同时给总局及省政府提供了湿地资料,为下一步申请省级保护区和国家级保护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挠力河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办发〔2002〕34号”文件予以发布。保护区名称为: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对象:沼泽湿地、水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