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生物资源

第四节 生物资源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动物资源
  农场东部山峦起伏、森林茂密,西面沼泽水泡众多、水草肥美,为禽鸟兽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之地,保存了许多稀有珍贵的动物。
  (一)鸟 类
  据初步调查,目前农场已知鸟类有16目4科,100多种。统分为候鸟和留鸟两大类。
  1.候 鸟。
  (1)丹顶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名仙鹤。 全体多为白色,只有翅膀上一部分羽毛是黑色的。尾短,嘴和腿都很长,叫声响亮。生活于水边沼泽地。
  (2)天鹅。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形体像鹅而体形较大, 全身白色,上嘴分黄色和黑色两部分,脚和尾都短,脚黑色,有蹼,善飞。夏秋之际,五星湖畔常有其栖息之影。
  (3)白鹳。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又名 “老等”,头尾及翅端黑色,其余均为白色,嘴长足高,似鹤但顶无丹,常栖水边觅食鱼虫。场内河湖边常见。
  (4)大雁。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吃植物种子, 也吃鱼虫。群居水边和沼泽地。秋季常聚未收获稻田里食稻。多时达数万只。
  (5)鹗。背部褐色,头、颈和腹部白色。 性凶猛,在树上或岩石上筑巢,常在水面上飞翔,吃鱼类。
  (6)游隼。翅膀窄而尖,嘴短宽,上嘴弯曲并有齿状突起。 飞得快,善于袭击其他鸟类,是一种凶猛的鸟。
  (7)燕鸥。体长350毫米,头黑褐,羽灰腹白,捕食水田昆虫。
  (8)红嘴鸥。俗名海猫子。头黑褐色,腹羽灰色,其余均为白色, 活动于沼泽或田间觅食昆虫。
  (9)大杜鹃。俗名布谷鸟。身体灰黑,尾巴有白色斑点, 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节常昼夜鸣叫。吃毛虫,是益鸟。
  (10)家燕。身体小,背部羽毛黑色,有光泽,腹部白色,颈部有紫色圆斑,多在屋檐下筑巢,多食害虫,是益鸟。
  (11)燕鸻。形状像燕但较大,两翼大部分灰褐色,颈部有半环形的棕色斑纹,尾纯白色,稍分叉。吃蝗虫等害虫,对农作物有益。
  (12)大山雀。头部黑白花,上背黄绿色,肩及腹羽灰蓝色,翅、尾蓝白相间,羽黑腹白。常栖于林间。
  (13)黄鹡鸰。身体小,头顶黑色,前额纯白色,嘴细长,尾和翅膀都很长,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虫和小鱼,是保护鸟。
  (14)黄鹂。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
  (15)红喉潜鸟。头灰褐,各羽贯以褐棕纹,尾全黑褐色,两羽缀有星状白点,常栖于挠力河边。
  (16)沙百灵。似麻雀,体形比麻雀略长,喜在空中鼓翅,叫声悦耳,食草籽及昆虫。
  (17)云雀。头微生羽冠,胸部深棕,底腹白,常栖田野或灌木林间,常飞于高空鸣叫,声音婉转动听,鸣声持续时间长,食草籽昆虫等。
  (18)芦莺。体长117毫米左右,体棕色,胸肋飞羽淡棕色,筑巢苇丛,捕食昆虫。
  (19)黑头蜡嘴雀。俗称铜嘴雀,栖树林,食向日葵、禾谷等。
  (20)野鸭。形同家鸭,但体态略小,善飞,栖于河畔沼泽中,捕食水中鱼虾及田间谷物。肉鲜美。场内分布广,数量多。
  (21)鸳鸯。鸟纲,鸭科。雄鸟体长约43厘米。羽色绚丽,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大成扇形而竖立。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环;嘴红棕色。雌鸟稍小,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栖息在农场湖泊和溪流边。
  (22)灰鹤。形同丹顶鹤色灰,顶无丹,生态习性同丹顶鹤。
  (23)骨顶鸡。身长360毫米,头颈深黑,额白,背青胸灰褐。 常于江河泡沼群游,食水藻及鱼虫。肉可食。
  2.留 鸟。
  (1)苍鹰。属猛禽类,身体暗褐色,上嘴弯曲,爪尖锐, 视力强。捕食鼠、兔、其他小鸟。
  (2)猫头鹰。身体淡褐色, 多黑斑,头部有角状的羽毛,眼睛大而圆,昼伏夜出,以捕鼠、麻雀等小动物为食,对人类有益。
  (3)啄木鸟。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脚短, 趾端有锐利的爪,善于攀援树木,嘴尖而直,能啄开木头,用细长而尖端有钩的舌头捕食树洞里的虫子,尾羽粗硬,啄木时支撑身体。有“森林卫士”的美誉。
  (4)山斑鸠。身体灰褐色,颈后有白色或黄褐色斑点, 嘴短,常成群活动于山间,食浆果及种子。
  (5)鹌鹑。全身苍褐,头小,尾短,不善飞,栖山野地面,肉可食。
  (6)白头翁。头部毛黑白相间,老鸟头部的毛变成白色, 生活在山林间,吃树木果实,也吃害虫。
  (7)岩鸽。似家鸽,栖山岩间,食植物种实。
  (8)鹪鹩。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 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9)雷鸟。背褐紫色,飞时常发出鸣叫声,栖于河畔树丛,食树芽及植物种子。
  (10)榛鸟。又称树鸟,飞龙。全身具有棕色斑鳞,栖森林中,食植物种子及昆虫,肉是上等佳品。
  (11)麻雀。又名家雀,食虫及谷物。
  (12)雉鸡。又名山鸡,分布于田野树林,肉质鲜嫩。
  (13)乌鸦。全身通黑,筑巢林间高树,食腐尸、昆虫及谷物。
  (14)喜鹊。嘴尖,尾长,身体大部分为黑色,肩和腹部白色,叫声悦耳。
  (15)雀鹰。体长410毫米。栖林间,捕雀鸟为食。可饲养放猎。
  (二)兽 类
  场内山林草野生存之兽类较多,主要有以下类别:
  1.猫 科。
  (1)东北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前曾出没于山林间, 由于其他种类动物被严重猎捕,虎捕食困难,随着原始森林的逐渐减少,山内虎的踪迹已不多见。
  (2)豹猫。俗名山狸子,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昼伏夜出,皮可用。上世纪 80年代以前较多,常危害家禽,现已稀少。
  (3)猞猁。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尾巴短,两耳的尖端有两撮长毛,两颊的毛也长。全身淡黄色,有灰褐色斑点,尾端黑色,善于爬树,动作敏捷,性凶猛,皮毛厚而软,是珍贵的毛皮。
  2.鹿 科。
  (1)马鹿。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体态高大,经济价值较高。鹿茸、鹿胎、鹿尾都是名贵的药材。由于农场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近年鹿群数量已呈逐渐上升趋势。
  (2)狍子。属于鹿的一种,形体比鹿小, 耳朵和眼睛都大,颈长,尾短,后肢略比前肢长。冬季毛棕褐色,夏季毛栗红色,臀部灰白色。雄性的有角,肉味美可食,皮可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数量众多,公路、田边、甚至居民区时常有狍子光顾。
  3.熊 科。
  黑熊。俗称狗熊、黑瞎子。通体黑,胸有白毛。头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趾端有带钩的爪,能爬树。冬蛰居树洞。熊胆是名贵药材,熊掌脂肪多,味美,是极珍贵的食品。
  4.鼬 科。
  (1)紫貂。又名黑貂,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身体细长,四肢短, 耳朵略呈三角形,毛棕褐色。能爬树,吃野兔、野鼠或鸟类。毛皮珍贵,是东北三宝之一。
  (2)黄鼬。俗名黄鼠狼。 身体细长,四肢短,尾蓬松,背部棕灰色,昼伏夜出,主要捕食鼠类,有时也吃家禽,是一种贵重的毛皮动物,毛尾可制毛笔。
  (3)獾。 也叫狗獾。毛一般呈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趾端有长而锐利的爪,善于掘土,穴居山野,食植物根茎种子、蚁、蚯蚓、蜗牛等。脂油可用来治疗烫伤等,肉可食,皮可用。
  (4)水貂。身体细长,四肢短,趾间有蹼,毛暗褐色, 密而柔软,有光泽,善于潜入水底捕食鱼类和蛙类,毛皮珍贵,可制衣帽。
  (5)水獭。头部宽而扁,尾巴长,四肢短粗, 趾间有蹼,毛褐色,密而柔,有光泽。穴居河边,昼伏夜出,善于游泳和潜水,吃鱼类和蛙、水鸟等,是珍贵的毛皮动物。
  5.犬 科。
  (1)狼。形体似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 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性残贪婪,吃鹿、兔等,也伤害人畜。因其危害人畜,遭人类扑杀,现已不多见。
  (2)狐。分为赤狐和草狐,外形略像狼, 但比狼体形小,耳朵三角形,尾长,毛色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别。生性狡猾多疑,吃鼠、鸟和家禽,毛皮可制衣帽。
  (3)貉。外形似狐而毛棕褐或黑灰。 杂食,是毛皮动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野生数量多,现多以驯化饲养。
  6.鼠 科。
  (1)鼯鼠。又名飞鼠。背棕灰,有飞膜,栖于密林,食松子浆果、嫩枝及蘑菇等。
  (2)灰鼠。又名松鼠。外形略像鼠, 尾巴蓬松而特别长、大,生活在松林中,有的毛皮珍贵。
  (3)花鼠。又名五道眉、花狸棒子。栖树洞岩穴,食植物果实、各种鸟卵等。 冬眠,皮可用。
  7.兔 科。
  (1)草兔。背毛为黄灰黑,腹浅棕黄或白。栖森林或原野,食草枝树条, 狼、鹰、隼为天敌。
  (2)雪兔。体大,白色。生于林间,习性同草兔相同。
  (3)黑兔。通体灰黑,体小,栖于林间草地。
  8.其他兽类。
  (1)刺猬。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冬眠达6个月,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皮可入药。
  (2)野猪。全身黑褐色粗毛,犬齿突出口外,耳和尾短小。 性凶猛,伤害庄稼。由于森林的开发,数量已大量减少。
  (3)水鼩鼱。俗称水耗子。体长 76~82毫米,近水穴居,两栖,食水生扁虫、蛙、小鱼等。场内泡沼汜汊处有生存。
  (三)其他动物
  1.蜥蜴。身体表面有细小鳞片,有四肢,尾巴细长,易断,生活在草丛间,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
  2.黄脊蛇。自头至尾贯黄线,栖山林石缝间,无毒,以鼠、蜥蜴等为食。
  3.水蛇。通体黄褐,腹部略带浅黄,常栖于水中,以小水生动物为食。
  4.白条锦蛇。背浅灰白,有三条白色纵文。生于田边林地石堆木桥处,食鸟、鼠、蛙等。
  5.北极小鲵。头似蛙,周身光滑。生存于沼泽地及烂草丛,常潜水中,秋时迁人土壤中。
  6.蟾蜍。全体褐绿色或褐灰色,栖林间、石下。
  7.青蛙。背黑绿,腹白,生于河泡沼泽中。
  8.林蛙。背棕灰有黑斑点,腹有红色斑点,春在林边水泡产卵,成虫后进入林间。
  9.螺。池沼、河畔、林间都是其生长地。
  10.蜗牛。壳略作扁圆形、球形或椭圆形,黄褐色, 有螺旋纹,分布于地边、池塘、沼泽及河边。
  11.蚌。体长,圆形。生于河边或水中,场内河渠均有。
  12.黑蜂。本地区特有的蜂种,属西方蜂种,是喀尼阿兰蜂的一个变种。 黑蜂所酿的蜜品质很高。七里沁河以北为黑蜂保护区。
  13.马蜂。头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褐色横纹。 尾部有毒刺,能蜇人。
  14.大龟形瓢虫。即花大姐,形体较大,呈半球形,头小。前翅坚硬, 上有黑色或黄色斑点,食蚜虫。
  15.蚂蚁。本地蚂蚁有小黑蚂蚁、大黑蚂蚁、棕红蚂蚁等种类。
  16.蝼蛄。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黄色,前足发达, 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吃农作物的嫩茎。
  常见昆虫还有蝴蝶、蟋蟀、蝉、蜘蛛等。
  (四)鱼 类
  场内有三河、一湖,泡沼无数,鱼产量较多,主要鱼种有:
  1.狗鱼。体大性凶,脊青腹灰白,通体有黑色斑点,牙齿锐利,生于河中。
  2.鲤鱼。体大鳞大,生于河湖中。红鲤:体色橘红,外形美观。引进鱼种。
  3.鲫鱼。又名鲋。生长在江河中,因河床土质不同而色异,挠力河鲫鱼脊黑腹红,七里沁河鲫鱼色泽银白。红鲫外形与普通鲫鱼相似,但颜色呈橘红色。
  4.鳙鱼。又名花鲢,头大,俗称胖头,生长在河湖中。
  5.白鲢。系内地鱼种,后经引殖,现逸为野生。
  6.鲶鱼。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背部苍黑色,腹面白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河湖沼泡均有。
  7.刺鱼。脊有九个尖刺,全体藻绿色,侧银白色,生长在山间溪流中。
  8.华鳈。通体乌黑色,体侧有4条宽点横斑,俗称老头鱼,是本地区特有鱼种。
  9.鲩。俗称草鱼,似鲤鱼而灰白色,生长在河中。
  10.泥鳅。条形无鳞,黑棕褐色,生长在沼泽泥中。
  11.麦穗鱼。体长100毫米,小型鱼。
  12.鳑鲏。俗名葫芦子,又名胡罗。通体银白,似鲫而小,是河中较小型浮鱼。
  13.鲦鱼。又名白漂子。体长200毫米,长扁形,银白色,食浮游生物。为小型鱼类。
  14.鳊。俗名鳊花,体长400毫米,头小鳞细,银灰色。
  15.雅罗。俗名雅里红,满语,五罗之一。体长200毫米,小型鱼类。
  16.真鱥。俗名柳根,生长在山涧中,长120毫米,小型鱼,刺软,鲜美。
  17.黄颡。俗名嘎伢子或赶鸭子。无鳞。最大的长约200毫米,黄褐绿花色,江河处较多。
  18.乌鳢。俗名黑鱼。农场河中有这种鱼。
  19.鲈塘鳢。俗名山胖头。头口皆大,小鳞,通体青褐色,体长150毫米。生长在沼泽池塘中,冻僵而不死,春季冰融后复苏。食昆虫。
  20.蛇鮈。俗名船丁子。体长300毫米,圆柱状,银白色,因头粗尾细似钉而得名。
  二、植物资源
  农场有山林7 978公顷,山岳连绵,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按作用可分18类800多种,现将其已开发的主要物种予以记述。
  (一)林 木
  全场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完达山区及丘陵漫坡上,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总蓄积量约95.98万立方米。乔木共30 多个树种。场内主要有:
  1.红松。松科。常绿乔木,叶子形状像针,五针一束,雄花黄红色,雌花绿褐色,果实呈塔形,表面有鳞片,种子粒大,含油质,可食用可榨油,木质细密,是上好的建筑材料,并可提取松节油。
  2.鱼鳞松。松科。常绿乔木,树形高大,树皮灰褐色,呈不同规则,龟裂似鱼鳞而得名。
  3.落叶松。松科。叶子呈针状条形,经霜后落叶,松果呈塔形,表面有鳞片。木质坚硬细密,可作枕木,树脂可作松节油。
  4.红皮方松。树皮青灰色,高可达35米,针叶常绿,木质白色,有弹性,常与鱼鳞松混生。
  5.大青杨。杨柳科。高可达 30米,树皮幼龄 时呈灰绿色,老龄呈暗灰色。木质致密轻软。
  6.山杨。杨柳科。树形高直,树皮光滑,是场内分布最多的树种之一。
  7.钻天杨。杨柳科。分枝多,分布广,木质轻软,枝条用途广。多生长于河岸沼畔。
  8.白桦。桦科。皮呈白色光滑鞣质,略带横斑纹,叶呈柳状,三角形,木质白皙、细密。
  9.黑桦。桦科。树皮黑灰褐色,纵向龟裂,叶柳形至菱形,材质坚硬。
  10.黄榆。榆科。树皮为灰白色,枝常有木栓质翅, 小枝淡黄、褐色或红褐色,叶为柳形,材质坚硬。可培植榆黄蘑。
  11.黑榆。榆科。也叫青榆。树皮为灰褐色纵裂, 缘有齿,翅果椭圆形。木质暗红褐色。叶及内皮可代食度荒。
  12.紫椴。椴科。高可达 18米。树皮呈灰黑或灰褐色,叶为心形,花为黄白色,木材细密轻软,有阔叶红松之称,既是上好的树种,又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13.糠椴。椴科。又名大叶椴。叶片较紫椴大, 叶背面为灰白色,材质同紫椴,也是蜜源植物。
  14.水曲柳。水犀科。树形高直, 是本地优质树种,木质细密坚硬,纹理美观,是名贵木材之一。
  15.胡桃楸。胡桃科。 也是优良树种,木材黑褐色,质地坚硬细密,是造车、船的好材料。果实含油质,可食。
  16.蒙古栎。壳斗科,也称柞树、橡子树, 是区内数量最多的树种之一。木质坚硬耐磨,是制作地板的理想选材。果实含淀粉,工业原料,也可食用。枝杈为繁生木耳的培养基。
  17.黄檗。俗称黄菠萝。全身是宝,其内皮干后为黄柏, 是中药,果实可提炼甘露醇,可榨油,叶可提炼芳香油,根可入药,花是蜜源。
  18.槭树。俗称色树,树皮灰白,叶如掌形,木质白晳细密且坚硬, 可用于雕刻,制胶合板,叶经霜而红。
  19.槐树。树皮卷裂,叶呈椭圆形,木质黑褐色,坚硬细密,花纹美观。花为蜜源。
  20.桤树。桦科。俗称水冬瓜。木质浅褐红色,可供制作乐器、铅笔杆等。
  (二)小灌木、藤本植物
  灌木藤本类种类也有几十个品种,现常被人们利用的有:
  1.山丁子。落叶灌木,叶子呈卵形或椭圆形,花呈白色微红。果实为球形,深红色,有光泽,味酸可食。幼树是嫁接苹果的好砧木,易活,抗病能力强。
  2.山里红。叶子呈卵形,花为白色,果实为圆形,深红色,有白色斑点,味酸可食,也可入药。
  3.山葡萄。叶脉与家葡萄相似,但果实粒小,成熟后为褐色,味酸可食用,也可酿酒,也可入药,可用来嫁接家葡萄,抗寒抗病能力强。
  4.荆。落叶灌木,叶子有长柄,掌状分裂,花小,蓝紫色,枝条柔韧,是编制筐笠等用品的材料。
  5.榛子。落叶灌木,叶子呈圆形或倒卵形,雄花为黄褐色,雌花为鲜红色,结球坚果,果实含油质,味香,是山中珍品。
  (三)山菜、菌类
  山菜无污染,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有的远销国内外,最出名的有:
  1.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丛生,花长筒形,黄色,有香味,采摘晾干后可做蔬菜,味美,花、茎、叶均可入药,又是蜜源植物。
  2.荚果蕨。俗称黄瓜香,生长在深山林下,嫩时叶卷曲如盘,长大后叶散开,搓澡有黄瓜的香味,嫩时采摘可做菜,味美,营养价值高。
  3.蕨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林间、河岸和林边草地,根茎长,头嫩时呈拳状,后成羽状分裂。茎叶嫩时可食用。以前曾大量出口日本,全株可入药,有解热、利尿等功效。
  4.薇菜。薇菜是蕨类植物中紫萁科紫萁属紫萁类孢子体嫩叶的加工品。包括紫萁和分株紫萁,又名牛毛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薇菜作为蔬菜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是救荒草,现已步入高档餐桌,其经济效益为一般蔬菜的4~5倍。野生薇菜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未展开的嫩叶尤为上品。薇菜既可鲜食,又可腌渍、干制。是向日本出口的大宗山珍野菜
  5.刺老芽。是生长在山林中的一种树的嫩芽。是一种大灌木,浑身长满了坚硬的刺,一般很少分叉,往往是通直的一根主茎,属五加科落叶灌木龙牙楤木。也称“刺嫩芽”。每年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龙牙楤木的幼芽开始萌发,嫩芽初萌时呈褐绿色。刺老牙从春季到夏初均可采摘,但以春末季节嫩叶拳曲未伸展者为佳。它富含16种氨基酸和22种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的钙、锰、铁、钛、镍、铜、锗等,含量都比人参高,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珍”,成为东北出口山野菜的主要品种之一。
  6.黑木耳。菌类。黑褐色,胶质。生长于腐朽的树干上,形如人耳,是中国东北特有的山珍之一,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原野生木耳量较大,随着森林开发量而减少。目前野生木耳数量逐渐减少,人工培植数量在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可观。
  7.猴头。菌类。外形似猴的头,浅黄橘黄色,生于树干上,鲜、干均可食,味道鲜美,与海参、熊掌、燕窝并列为我国四大珍品。明清两代都被定为呈献宫廷的贡品。
  8.榛蘑。是黑龙江特有的山珍之一。红旗岭农场处在黑龙江东部的完达山区,这里的榛蘑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场部、东风岭及靠山的农业作业站及工副业单位的土质肥沃的深山老林,尤其是第十三、十九、二十等作业站和林场、石灰厂为最多。榛蘑是少数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是真正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每年7~9月是采集的季节,入伏后采集的质量尤佳。榛蘑可鲜食,也可采集后除掉泥土杂质,晾干后储存,干品泡发食用别有风味。榛蘑炖小鸡味道鲜美,是招待贵客不可缺少的传统佳肴。
  9.青蘑。伞菌侧耳科裂褶菌。色青灰白,形同榆黄蘑,寄生在枯腐杨、椴树体上,生长期5月中旬至9月初旬,味极鲜。
  10.冻蘑。伞菌目侧耳科,学名紫孢侧耳,俗称元蘑。 表面乳黄色,菌盖扇形,无柄,背面有褶,色浅,生椴、柞、红松、胡桃楸枯腐倒木上。生长期 9月初至下旬。场内广布。味鲜美。
  11.马勃。担子菌纲,灰包目,灰包科,生地上,嫩时可食。 成熟时马勃粉入药,清肺、解毒、止血,咳嗽失音及外伤出血。
  12.牛肝菌。伞菌目,牛肝菌科。菌伞油黄褐色,浮黏液, 背面黄色无褶,密布小孔,生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林下。生长期7~9月。可食。
  13.雷窝蘑。学名毛缘白蘑,伞菌目白蘑科。 菌伞大型,初生如白球,渐次菌伞膨大成圆形,直至张开成伞状。伞直径大至12厘米,表皮白色或灰白色。背面有褶,浅灰紫色。生路旁、麦田、场园边。生长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可食。
  14.榆黄蘑。学名黄毛侧耳菌,属伞菌目侧耳科。 寄生在黄、白榆,裂叶榆枯腐木上。菌柄扁生一侧。生长期5月中旬至9月初旬,场内深山林区有之。味极鲜。
  15.花脸蘑。学名香菇菌,属伞菌目白蘑科。菌伞圆形, 色灰紫色,生腐草或牛马粪腐烂的禾本科草丛中地面上,群生,俗谓之“蘑菇圈”。生长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
  16.网褶蘑。俗称趟子蘑,伞菌类,网褶菌科。伞盖中等, 土黄褐色,背褶深褐色,柄同小白蘑,柄无环。生杂木林下。生长期8月末到9月中旬。可食。
  17.珊瑚蘑。多孔菌目,珊瑚菌科,又名丛枝菌,俗名扫帚蘑。 立生分枝如树枝,色肉红色或浅褐色,全体肉质。生山坡林下。可食。
  18.山杨乳菇。学名长根菇,伞菌目白蘑科。 菌伞馒头状,土黄色,背褶深褐色,无菌环,高柄坚硬。生山杨林下。生长期9月初至中旬。充蜜环菌可食。
  (四)药 材
  根据《饶河县志》记载和农场林业部门调查,场内有药用植物100多种,主要药材有:
  1.山参。东北三宝之一。为上品,即最佳补品类。其功能为“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2.党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补脾胃,益气血。
  3.五味子。又名北五味子,山花椒。藤本灌木,种子可入药,治肺虚、喘咳、泻痢、失眠、神经衰弱等。
  4.刺五加。灌木。多刺。根茎皮可入药,有滋补、舒筋、活血祛风湿之效。
  5.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坡上。根入药,祛痰止咳并治肋膜炎。
  6.百合。百合科,遍生林间及高爽草地,种类较多,有卷丹、山丹、轮叶百合等多种。磷根可做甜粥,具有滋补作用。还可入药。
  7.蒲公英。多年生植物,生长在路边。全草可入药,清热解毒,治乳痛。
  8.马齿苋。俗名马蜇荚。生长在田间。幼苗之可食。
  9.苍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灌丛间。根可入药,发汗利尿。
  10.艾蒿。多年生植物,生长在山坡野地。全草可入药。
  11.黄芪。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为强壮滋补剂。
  12.苍耳。一年生田间杂草。种子可入药,治牙疼,含油。
  13.贝母。为双子叶。可散结解毒,排痈消肿,止血收口, 治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及蛇虫毒。
  14.车前子。本品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略扁,长约2毫米,宽约 1毫米。表面黄棕色或黑褐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气微,味淡。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15.柴胡。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枝,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呈灰褐或紫棕色,有皱纹和支根痕、皮孔,顶部有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有少数不明显环纹及芽痕。质硬而韧,不易折断,平整的切面皮部为浅棕色,根部为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和解退热:主治邪犯少阳,寒热往来,感冒发热及疟疾寒热。疏肝解郁: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满,妇女月经不调。升举阳气:适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常配补气药。
  16.黄柏。又名黄檗、元柏、檗木。清热燥湿,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17.枸杞。茄科,属落叶灌木。果实称枸杞子, 根皮称地骨皮,均可入药。嫩茎、叶可作蔬菜。《本草纲目》称枸杞“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多为野生。
  农场森林地处完达山林区边缘,山上坡大多为柞树,中坡为柞树、桦树、椴树及少量黄波罗;坡下及沟谷为杨树、水曲柳、胡桃楸、水冬瓜;其他树种主要有色树、山槐、山丁子;林内灌木有刺五加、刺老芽、山梅花、珍株梅、绣线菊、榛柴、胡枝子;林下草本植物主要为野苞米、蕨类、三叶唐荷草等,平、洼地及林间沟溏分布大叶樟、小叶樟、羊胡草等;藤本植物山葡萄、五味子大多生长在中、下坡背阴面,阳坡有少量分布。
  天然林内人工栽植针叶树占较小的一部分,而且多数还是针阔混交的复层异龄林,人工林径级较小,主要是冠下栽植的红松、云杉,少量落叶松。
  天然阔叶林树种以杨、柞为主,全林占八成以上,少部分桦、椴及少量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色树。杨、柞仍是农场以后主要经营培育对象。
  作业站人工林以落叶松、杨树为主,少量樟子松、云杉用于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