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低温 霜冻 第三节 低温 霜冻
一、低 温
低温冷害是在温度下降到低于作物所处生长发育阶段的下限温度时,使作物的生理活动受阻、严重时使作物的某些组织受到危害。从作物生长季节所需热量看,5至9月各月平均气温总和低于85℃的年份,可定为低温冷害发生年的标准。25年资料表明,农场有11年5~9月平均气温总和低于85℃,占44%,平均每2~3年就发生一次。
5~9月平均气温总和统计表
(1959~1983年)
表1—1
低温冷害是农场粮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常和内涝共存。例如,1969年、1981年就是严重低温冷害年,粮豆产量大幅度下降。1969年5~9月气温总和比历年同期偏低5℃,玉米亩产只有96公斤,和历年平均亩产比较减产98.4公斤,减产幅度50.6%;大豆亩产76.3公斤,减产17.6公斤,减产幅度18.7%。1981年5~9月气温总和比历年同期偏低3.3℃,玉米单产90.21公斤,和历年平均亩产比较,减少 104.3公斤,减产幅度53.6%;大豆单产29.5公斤,减产64.3公斤,减产幅度 68.6%。资料分析表明,5~9月平均气温总和与大田作物的亩产呈正相关。
二、霜 冻
农场初霜冻日期为9月9日至10月7日,终霜冻为4月25日~5月30日,1977年6月 3日还有轻霜出现。山区生产队因小气候效应,初霜大都在9月上中旬,个别年份8月下旬出现霜冻,终霜期结束也晚,一般在5月20日以后。全年无霜期为109~143天,平均127天;山区为100~110天,平均105天。农场25年来共出现霜冻危害11年,占44%。春霜偏晚的年份对蔬菜影响较大,对大田作物一般不构成灾害。1977年6月3日下霜,大豆生长点被打死,叶片呈萎缩状。
秋霜早的年份,大田作物植株易受冻害死亡,使籽粒空秕而减产。低洼地霜冻往往重于岗坡地。
遭受秋霜冻的年份的特点,一是遭受霜冻的年份,比常年平均秋霜日期提早10~15天,若作物成熟也晚,作物受冻害重。二是受春涝影响播期推后,或因夏涝影响延迟生育期,作物受冻害重。农场一般涝年则光照不足, 低温,作物熟晚。降水与积温负相关, 其关系式为:Y=2122.3~0.4623X,降水越多,积温越少。生育期降水每增加一毫米,积温减少0.5℃。光照与积温呈正相关,其关系式为Y=1588.1+0.45X,光照时数越多,积温也越多,光照每增加一小时,积温就增加0.4℃。
1996年6月1日清晨,十三队、十九队、二十队及沿山地区出现霜冻,成为建场以来很少的终霜期最晚的年份。
秋霜早的年份全年降水量612.7毫米,比历年值多50毫米,主要集中在 6~8月份,造成麦收困难,大豆40%面积受涝。
早霜年份日照总时数2 115.3小时,较常年少100小时。5月21日~9月20日,整个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 200小时,相当于一个整月的光照时数,是造成大田作物减产、质差的原因之一。